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沪剧舞台上的敦煌传奇:用热爱点亮大漠精神!

更新时间:2025-03-30 00:44  浏览量:5

在戏曲的广袤天地里,总有一些剧目,凭借其独特的魅力,深深触动观众的心灵。沪剧《敦煌女儿》便是这样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它以细腻的唱词、动人的旋律,讲述了樊锦诗扎根敦煌,奉献一生的传奇故事。每当踏上《敦煌女儿》的演出舞台,我内心就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激情,一心想用最精彩的表演,将敦煌人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精神,传递给每一位观众。

一部沪剧,一段传奇开篇

沪剧,作为上海本土剧种,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承载着无数上海人的记忆。它从黄浦江畔的民间小曲发展而来,在岁月的沉淀中,形成了贴近生活、细腻婉转的艺术风格。而《敦煌女儿》的出现,更是为沪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部剧由上海沪剧艺术传习所精心打造,历经数年打磨,将樊锦诗的故事搬上舞台,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

樊锦诗,这位“敦煌女儿”,1938 年出生于北京,成长于上海。1963 年,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毕业后,她响应国家号召,奔赴敦煌,从此开启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敦煌守护之旅。当时的敦煌,条件异常艰苦,戈壁沙漠,环境闭塞,物资匮乏。在莫高窟实习期间,樊锦诗甚至因水土不服一度想要离开。但最终,对敦煌文化的热爱和对文物保护的责任感,让她选择了留下。

在敦煌的日子里,樊锦诗潜心研究石窟考古、保护与管理。她和丈夫彭金章长期分居两地,只能靠书信维系感情。即便如此,她依然没有放弃对敦煌事业的追求。1986 年,彭金章放弃了武汉的工作,来到敦煌与她并肩作战。两人携手为敦煌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做出了卓越贡献。樊锦诗带领团队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出版了多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考古报告。

传承与创新:守护敦煌的时代使命

随着时代的发展,敦煌面临着自然环境破坏、洞窟本体老化和游客蜂拥而至的三重威胁。为了让莫高窟得以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樊锦诗提出了“数字敦煌”的构想。她带领团队,运用数字化技术,为莫高窟的洞窟、壁画、彩塑建立数字档案,让更多人可以通过网络领略敦煌的魅力。2016 年,“数字敦煌”资源库正式上线,全世界的人都能免费欣赏 30 个洞窟、10 个朝代的高清图像,并进行全景漫游。这一创举,不仅解决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也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沪剧《敦煌女儿》巧妙地将樊锦诗的这些经历融入剧情之中。在舞台上,演员们通过精彩的唱段和细腻的表演,生动地展现了樊锦诗在面对困难时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例如,在表现樊锦诗决定留在敦煌的场景时,一段激昂的唱词:“敦煌啊敦煌,你虽地处大漠,却有着无尽的文化宝藏。我愿将青春奉献给你,守护这千年的文明之光。”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她对敦煌的热爱和坚守。

舞台上的精神传承:让敦煌精神照亮时代

每一次演出《敦煌女儿》,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为了将敦煌人的精神完美呈现给观众,我在台下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从研究樊锦诗的生平事迹,到揣摩她的内心世界,再到反复练习唱段和表演技巧,每一个环节我都力求做到最好。在演出过程中,我时刻关注观众的反应,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他们,让他们仿佛置身于敦煌的大漠之中,亲身感受樊锦诗的坚守与奉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敦煌文化,沪剧《敦煌女儿》也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这部剧不仅在国内各大城市巡演,还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它的成功,不仅得益于精彩的剧情和演员们的出色表演,更在于它所传递的敦煌精神,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敦煌人坚守大漠、甘于奉献的精神显得尤为珍贵。沪剧《敦煌女儿》就像一座桥梁,将敦煌文化与现代观众连接起来,让更多人了解敦煌、热爱敦煌,传承和弘扬敦煌精神。未来,我将继续用心演绎这部作品,让敦煌精神在沪剧的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激励更多的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勇于担当、开拓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

当大幕落下,观众的掌声响起,我深知,这不仅仅是对我表演的认可,更是对敦煌精神的致敬。而我,也将带着这份使命,在传承和弘扬敦煌精神的道路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