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大通湖区金盆镇:农机轰鸣织春锦 “三良”共舞稳粮仓

更新时间:2025-04-01 20:32  浏览量:1

春日洞庭畔,大通湖区金盆镇万亩良田上奏响现代农业交响曲。金盆镇通过良田筑基、良机赋能、良法提质“三良”融合,在洞庭粮仓书写着新时代的“春耕答卷”。

良田筑基,高标准农田孕育丰收希望

走进刘卫千亩示范片,1450亩“零散田”已变身“连片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化格局蔚然成型。种粮大户指着棋盘般的农田感慨:“以前插秧要跨几道田埂,农机转个弯都费劲,现在插秧机跑起来痛痛快快。”据了解,刘卫是大通湖区内首批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融资创新的受益主体,通过多元化投入机制,亩均投资达4000元,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以上。同时,该镇争取金盆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总投资6400余万元,包括加固改造水闸4座,渠道衬砌22.71公里,渠道清淤2.64公里,新建箱涵16段、节制闸19座,可改善灌溉面积3.11万亩,改善排涝面积2.26万亩,灌区骨干渠系水利用系数由0.60提高到0.65。

紫云英田翻耕

良机赋能,数字农机跑出春耕“加速度”

在王家坝村种植大户刘冬高的田间,植保无人机呼啸而过,20分钟便完成10亩田的精准施肥。无人插秧机在稻田里划出笔直的绿线,日作业量可达30亩,效率提升6倍。目前金盆镇125台智能农机具组成现代化“农业军团”,包含32台高速插(抛)秧机、14台无人机、29台旋耕机、23台收割机和21台烘干机,形成“耕、种、管、收、烘”全链条机械化作业。同时,金盆镇通过5家社会化服务主体创新推出的“十代”全程托管模式,代耕、代插、代防、代收、代烘、代销……年服务面积可达48万亩次,破解了小农户生产难题。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如今在数字赋能下跑出“加速度”,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

智能化集中育秧

良法提质,生态智慧守护沃土粮芯

春风中,万亩绿肥(其中紫云英6400亩)正被翻耕入土,紫绿色地毯化作天然肥料,可替代30%化肥用量,每亩节约成本40元左右。金盆镇积极推广“绿肥+秸秆还田”模式,配合化肥减量增效“三新”配套技术、病虫害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等技术,示范区农药化肥使用量连续五年递减。走进刘卫的现代育秧工厂,新购置的全自动育秧流水线不到30秒可育一盘秧,单日可育16000盘秧苗,较传统人工育秧效率提升40%,秧苗出苗达98%以上,种子用量减少40%,集中育秧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大幅提升了秧苗的品质和存活率。目前,金盆镇共有9个连栋育秧大棚,结合矮拱育秧模式,年均育秧能力达11000亩。这种“用地养地”结合的生产方式,既抢抓了农时,又让每寸耕地都保持“青春活力”。

智能化集中育秧的秧苗

春风拂过洞庭,插秧机轰鸣声里,“藏粮于地”的千年智慧与“藏粮于技”的现代创新在此完美交融。万亩沤肥田滋养生态根基,智能农机穿梭织就科技春耕图景,让每粒稻种都镌刻着大国粮仓的底气。这场绿色变革正以机械臂为笔,在三湘大地书写端牢中国饭碗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