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鲁豫独家:这位华人作家拒绝「和解」,选择与痛苦「共生共舞」

更新时间:2025-04-03 14:21  浏览量:2

在普林斯顿大学刘易斯艺术中心的办公室里,李翊云常对着窗外的落叶沉思。这位从免疫学实验室走向国际文坛的作家,用手术刀般精准的文字,在英语文学世界刻下独特的东方印记。当鲁豫的话筒跨越11000公里的距离,那些关于写作、语言与生命的思索,在时空交织中绽放出超越文化边界的光芒。

华裔作家李翊云

李翊云的写作生涯始于一场静默的反叛。在爱荷华大学的实验室里,移液枪的刻度与培养皿的弧线曾是她的世界,直到那个改变命运的写作课。"我最初用英语写作,只是想把头脑中的碎片拼贴成完整的画面。" 她的文字带着科学家的严谨,却在结构中藏着诗人的狡黠——就像科尔姆・托宾教她的,从日常细节切入宏大命题,让虚构成为现实的棱镜。

语言的选择是一场漫长的自我对话。当被问及为何执着于英语写作,她的回答带着超越母语的清醒:"中文是浸润在血液里的亲密,而英语是需要不断打磨的工具。" 这种疏离感反而催生了独特的文学声音——不是模仿美式表达的流畅,而是创造让母语者惊艳的精准。她的编辑曾说:"你的句子,只有你能写出来。" 这是对一个作家最高的赞誉,也是在语言殖民时代,少数族裔作家突围的密码。

在《鹅之书》的创作中,这种语言自觉达到巅峰。两个法国少女的故事里,她将中国80年代的阅读记忆与欧洲乡村的细腻观察熔铸一炉,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都能在少女的困惑中看见自己。"写作是用语言搭建巴别塔,让不同灵魂在塔顶相遇。" 她的文字证明,真正的文学超越语言边界,直指人类共通的情感褶皱。

当话题转向痛苦,李翊云的声音变得格外沉静。"时间是最民主的事物,它公平地给予每个人24小时,也公平地带走所有喜怒。" 在她看来,试图 "走出痛苦" 是现代人的执念,就像试图擦去皮肤上的疤痕——痛苦早已成为生命的纹路,与其对抗,不如学会与之共处。

这种生命哲学源自她的成长密码。海淀的童年里,麦氏咖啡的杯碟、报纸上的铅字、圆明园的落叶,构成了物质匮乏却精神丰盈的世界。赴美后从理科到文科的转身,看似突兀,实则是对 "有序生活" 的本能追寻。"实验室里的有序是人为设定的,而文学中的有序,是从混沌中生长出的自洽。" 就像她在花园里种花,明知会有旱涝虫灾,仍执着于培育每一朵绽放的可能。

她的作品中,痛苦从不以煽情的面貌出现。《秩序的威力》里,主人公在蜂蜜浇淋坚果的细节中凝固时光;《鹅之书》中,少女用写作对抗乡村的荒芜。这些克制的书写,正是她对抗痛苦的方式 —— 不是宣泄,而是将其转化为艺术的养分。"痛苦是生活的底色,但我们可以在上面绘制星图。"

普林斯顿的清晨,李翊云习惯在5点起床,或游泳,或侍弄花园。这种近乎苦行的自律,实则是对创作状态的虔诚守护。"上午的时间属于文字,下午的时间属于阅读,夜晚的时间属于沉默。" 她的生活遵循着严格的节律,却在节律中保持着对世界的敏锐观察。

作为少数族裔作家,她始终在文化夹缝中寻找定位。当被问及是否有 "身份焦虑",她摇头:"我更关注人类共通的困境,而非单一的文化标签。" 这种超越性,让她的作品既能入选美国国家图书奖,也能在中文读者中引发共鸣。就像她笔下的主人公,永远在寻找属于自己的 "有序生活",无关地域与语言。

在对话的最后,鲁豫问及 "岩中花述" 的意象,李翊云的眼睛亮了:"石头象征生命的坚硬与长久,花朵代表短暂的绽放,而 ' 述' 字连接了两者。" 这恰是她写作生涯的隐喻——在坚硬的现实土壤中,用文字培育转瞬即逝却永恒的精神之花。当我们告别那个在实验室与书桌间穿梭的身影,留下的是一个作家对人类命运的温柔凝视:在无序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雕刻出属于自己的有序人生。

李翊云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成长不是与痛苦和解,而是学会在痛苦中优雅地起舞。就像她在《鹅之书》中写的:"我们无法选择世界的无序,但可以选择如何在其中安放自己的灵魂。" 这种清醒而坚韧的生命态度,或许正是这个时代最珍贵的精神馈赠 —— 在破碎中寻找完整,在混沌中构筑意义,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成为对抗虚无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