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派风筝迎春起舞!年轻一代传承人绘就风筝创新画卷
更新时间:2025-04-08 11:52 浏览量:7
“风筝魏”
草长莺飞的季节,公园里放风筝的人渐多。造型各异的风筝,展示出津派风筝制作技艺的精湛。从天津风筝魏制作技艺(以下简称“风筝魏”),到津派周氏风筝制作技艺、时芳斋风筝制作技艺,年轻一代传承人尝试更多创新,让更多人爱上风筝。
“风筝魏”集多种技艺于一体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风筝魏”集多种手工技艺于一体。记者来到“风筝魏”鼓楼工作室时,该项技艺南开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魏博文正为一批订单“下料”。身为第五代传承人,魏博文在辅助父亲魏国秋的同时,尝试在设计中加入自己的思考。
从小耳濡目染,魏博文对做风筝这套活儿“门儿清”。大学毕业加入父亲的工作室,他按照父亲的要求接受了严格训练。“我们的制作分创意、设计、选料、扎架、彩绘、糊面、试飞、总装八大工艺流程。练习勾线、劈竹子都是基本功,我本来就会再经过我父亲的指导很快上手。”魏博文说。
魏博文在福建上的大学,毕业时导师有意留他在福建工作。考虑再三,他还是决定回津,这一干就是10年。“‘风筝魏’从第一代魏元泰,到我父亲这是第四代,除了做风筝我们没干过别的行业。传承对我而言是责任也是使命。”
魏博文说:“我们按照客户要求设计制作,这个过程就是在不断创新。”他对自己设计的一款禁毒题材风筝印象深刻,“这类创新题材的作品难在设计上,怎么把禁毒主题与风筝结合而不显突兀,我反复研究禁毒主题相关标志最终完成设计稿并获得认可。”
津派周氏风筝
津派周氏风筝创新审美
津派周氏风筝制作技艺是河东区非遗代表性项目。该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建强和其子李维之携手,在创新审美上下了功夫。
来到他们的工作室,仿佛步入一个小型风筝展。从三米多长、十多个零件组成的传统风筝“福禄万代”,到优化传统做法、包含“福寿财”元素的板子风筝“瑞启三多”,再到为时尚潮牌设计的联名款礼品风筝,令人眼花缭乱,总长100米的大龙风筝格外引人关注。
与以往见到的民俗味道浓郁的龙风筝不同,这个龙头更具国风时尚感。李维之说:“龙头传统做法都是大眼睛、色彩艳丽突出民俗味。我想做一款看上去更威严、更符合年轻人审美的龙头。我们爷俩花了两个多月才制作完成。”
设计专业出身的李维之对风筝的热爱,来自于父亲的熏陶。从小动手能力强的他,努力在创新上找方向。他说:“天津风筝素有‘津奇’美誉,奇特之处在于让你意想不到。它能拆能叠,既节省收纳空间,也为风筝本身增加了乐趣。这款三米多的风筝,我每次外出把它装在一个小盒子里。拿出来组装时,旁边的人都会惊叹它的精巧设计。”
时芳斋风筝
时芳斋风筝打眼扣榫
时芳斋风筝制作技艺是河西区非遗代表性项目。与其他津派风筝制作技艺相比,该技艺更加注重传统。记者来到该项目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光波家中时,他正与徒弟王磊整理风筝设计图纸。房间一角堆放的上百张风筝图纸,已经发黄或残缺。
张光波说:“这100多张图是依据我师父留下来的传统风筝图样绘制的。我想把它们制作成一本天津风筝制作图谱,基本涵盖了天津传统风筝的样式。”
时芳斋风筝有何独到之处?张光波以徒弟制作的“飞天”为例说:“你看,我们的骨架用木匠的打眼扣榫方式,结构设计牢固、材料轻巧,在大风天也能正常放飞。绘画以工笔重彩为主,更加活灵活现。”
桌子上近百个奖杯、奖牌和获奖证书,都是他参加风筝大赛获得的荣誉。“我师父时玉芳在行内有很高知名度。他绘制风筝不喜重复。我一直跟徒弟说,我们要坚持把技艺传下去,不辜负师父的嘱托。”张光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