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美国关税大棒挥舞,盟友反制、小国妥协、中国出招!
更新时间:2025-04-09 12:12 浏览量:10
2025年4月,美国以“对等关税”为名掀起全球贸易风暴,各国反应呈现明显分化。在这场关税博弈中,国际社会的立场既映射出经济依赖的现实,也暗含地缘政治的角力,更揭示了全球化时代权力重构的深层逻辑。
加拿大、欧盟、澳大利亚等传统盟友成为反制美国的主力。加拿大直言“传统关系已结束”,宣布对美汽车征收25%报复性关税,并启动“贸易影响计划”帮助本土企业转型。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展现出强硬姿态,不仅准备对260亿欧元美国商品加征关税,更将服务贸易纳入打击范围,法国甚至呼吁企业暂停对美投资。澳大利亚直指美方政策“没有逻辑”,拒绝参与“逐底竞赛”,这种罕见的跨阵营批判折射出西方盟友体系裂痕的扩大。在亚洲,日本表面上通过谈判获得关税减免优先权,但其汽车业已着手重构供应链体系,丰田与本田的联合声明隐晦表达了对美政策的不满,这种表里不一的应对策略恰是中等强国在霸权压力下的生存智慧。
耐人寻味的是,部分发展中国家选择了战略性妥协。越南在关税清单公布前便主动削减对美商品关税,越共致信特朗普请求宽限惩罚性关税,却在4月6日遭遇美国对镀锌钢产品加征88.12%反倾销税的重击。柬埔寨将19类美商品关税从35%骤降至5%,泰国承诺扩大进口美国农产品,这些看似顺从的举措背后,实则是小国在产业链依附困境中的无奈挣扎。新加坡虽表态不实施报复性关税,但其加速推进东盟经济一体化的动作,暴露了以柔克刚的深层考量。这种“表面让步、实质脱钩”的策略,恰似19世纪普鲁士经济学家李斯特笔下的“迂回生产论”在当代的演绎。
中国的应对则开创了新兴经济体反制霸权的新范式。当美国将中国商品关税推高至84%时,中方不仅宣布对等反制,更通过稀土出口管制、WTO诉讼等组合拳精准打击。4月5日中国政府立场文件中“世界要公道,不要霸道”的宣言,既是对单边主义的批判,更是对多极秩序的召唤。这种战略定力源于14亿人口内需市场的底气,更植根于全产业链体系的抗压能力——当美国对进口电脑加征4%关税时,华为同期发布的国产化率92%的笔记本电脑,成为最有力的无声抗议。
这场关税战暴露出全球经济体系的深层悖论:美国试图通过“关税武器”重塑制造业霸权,却加速了“去美国化”进程。德国车企转向军工生产的战略转型,荷兰议会推动摆脱美国云技术依赖的立法,以及印度加速与欧盟的自贸谈判,无不显示各国正在构筑“后美国时代”的经济安全网。正如瑞士学者西蒙·伊文尼特的模型推演所示,即便美国完全切断进口,70%贸易伙伴能在五年内找到替代市场,这种结构性抗风险能力的提升,或许才是特朗普关税政策留下的最大历史遗产。当关税大棒挥向盟友与对手时,美国正在亲手拆解自己缔造的国际秩序,而世界经济的多中心格局,已在这场风暴中悄然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