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骨科专家出新招,精准治疗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七旬老人又能跳广场舞了
更新时间:2025-04-11 16:06 浏览量:7
极目新闻通讯员 张菡 金煦
七旬老人置换膝关节后感染,疼痛得无法站立、行走。协和医院车谷院区骨科刘先哲教授团队通过“阶梯式抗感染治疗体系”,将分子诊断技术、微创清创术与个体化抗生素方案结合,为老人控制住了感染。目前,老人又能跳广场舞了。
宫婆婆(化姓)今年70岁,5年前做过右膝关节置换术。2024年10月,老人出现膝关节红肿、疼痛,炎症指标升高,被诊断为“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使用传统抗生素治疗后没有明显效果,老人无法站立、行走,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她找到武汉协和医院车谷院区骨科刘先哲教授就诊。
通过关节液宏基因组测序(NGS),刘先哲教授团队快速锁定宫婆婆是耐药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再结合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进一步明确了感染范围。结合宫婆婆的病情,团队考虑为她制定I期翻修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术中,刘先哲将老人体内原有的假体取出,彻底清理假体周围炎性坏死组织和脓性分泌物,再将伤口冲洗干净后,按操作规范植入新的关节假体,逐层缝合切口。
术后,专家团队采用多维度抗生素方案:局部关节腔注射、静脉注射、口服抗生素,并且根据药敏结果、实验室指标和血液内药物浓度,动态调整抗生素方案。
3周后,宫婆婆的感染得到了控制;6个月后,她的关节功能完全恢复。目前,她已重回跳广场舞的快乐生活。
刘先哲教授介绍,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疾病的有效手段,但术后感染是困扰患者和医生的严重并发症。感染不仅导致关节疼痛、功能障碍,还可能引发败血症,甚至需多次手术清创或取出假体,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和经济负担。治疗的核心目标是彻底清除感染并恢复关节功能。目前,翻修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分为I期翻修(一期置换)和Ⅱ期翻修(分期置换),两者各有优劣,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据了解,I期翻修是在彻底清创后,直接取出感染假体并植入新假体,手术一次完成。它的优点是单次手术,减少创伤,避免多次麻醉和手术风险,尤其适合高龄或基础疾病较多的患者,且住院时间短、康复快,降低医疗费用,适宜明确病原菌且对抗生素敏感(如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无严重骨缺损或软组织缺损、免疫功能正常、无严重合并症的人群。
Ⅱ期翻修分两个阶段完成治疗,间隔期使用抗生素骨水泥占位器。它的优势是感染控制成功率更高,清创更彻底,可分期处理骨缺损,便于调整抗生素方案,特别适用于慢性感染(症状4周),有生物膜形成、耐药菌感染、多重细菌感染的患者。
“I期与Ⅱ期翻修并非对立选择,而是互补的治疗策略。”刘先哲教授解释,团队创新性提出“阶梯式抗感染治疗体系”,将分子诊断技术、微创清创术与个体化抗生素方案结合,显著提升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控制率,使I期翻修成功率达90%以上,为患者提供最优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