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个帕金森舞蹈康复基地——李建平舞蹈康复基地在深成立
更新时间:2025-04-11 21:04 浏览量:5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刘娥
2025年4月11日是第29个世界帕金森病日,国内首个帕金森舞蹈康复基地——李建平舞蹈康复基地在深正式成立。此举标志着舞蹈治疗帕金森病进入病友实践,将通过“医艺技”融合的创新形式,向帕金森病患者传递新的康复希望。
帕金森病作为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在我国6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为1.7%,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目前,舞蹈康复治疗帕金森正凭借其科学性、医学性、艺术性三重优势,逐渐成为国际前沿的康复新手段。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和荷兰等多个国家,这一手段已经进入医学院门诊物理治疗室。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科学家与舞蹈家们发现,舞蹈可以促进神经递质释放,增强大脑连接,提升认知与情绪调剂。对于那些大脑难以与身体沟通的帕金森患者,舞蹈治疗的康复效果更为明显。1966年,美国舞蹈治疗协会(ADTA)的成立,标志着这一领域的专业地位获得正式承认。这种以身体动作为媒介的治疗方式,逐渐整合了精神分析、拉班动作分析(Laban Movement Analysis)等理论,形成了包含神经科学、人体运动学、舞蹈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体系。
在踏入舞蹈治疗这一领域之前,李建平已是我国知名舞蹈艺术家及国家一级编导。1991年,李建平编导的深圳经济特区第一部舞剧《一样的月光》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提名奖,被文化部选入中国舞剧专辑。2011年,其打造的舞蹈作品《咱们工人有力量》登上央视春晚,获CCTV舞蹈大赛金奖。2018年,为了帮助患有阿尔兹海默病的母亲治病,她踏上了漫漫求医之路。一次偶然在美国医学院的物理诊所,亲眼见证了舞蹈治疗的奇迹,从此毅然地踏上了这条漫长又充满挑战的学习旅程。
在美国学习期间,李建平横跨神经学、人体运动学、舞蹈学等多领域,深入学习舞蹈治疗技术。从医学院物理治疗中心到社区,她为帕金森患者、抑郁症患者等进行了大量临床康复训练,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李建平先后取得美国舞蹈治疗协会(ADTA)活跃会员证,以及国际阿尔茨海默病促进研究治疗协会的博后/专家证书。
“我想让国人不出国门就能享受到世界前沿的舞蹈治疗。”怀揣着推广舞蹈治疗的愿望,2024年,李建平成立了“李建平舞蹈疗愈基金”,积极面向公众科普舞蹈治疗,并先后在大学、医院及区文化馆等开设讲座,大力推广舞蹈治疗方法。她还结合了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元素,如彝族巫师舞、满族萨满舞以及太极、八卦等精髓,研发出更加贴合中国患者实际需求的《云锦舞助法——舞蹈治疗临床训练》,现已获国家版权。目前,李建平受邀担任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帕金森与运动障碍疾病MDT 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她在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罗晓光教授的推荐下,成功组织了中国医学史上首届舞蹈治疗临床康复训练班,并因此被誉为“中国舞蹈治疗帕金森病第一人”。
在活动现场,李建平详细介绍了舞蹈康复的科学原理,以及它在显著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实际案例。接受首期舞蹈治疗临床康复患者为观众们带来了精彩的演示,包括黄帝内经的哼哈呼吸、中国舞的热身运动及康复训练组合。会上宋鲁平教授团队成员卢志鹏公布了为期17周(四个月)临床康复舞蹈治疗训练前后的医学检测数据。训练结果证明:参与训练的患者在身心功能方面均取得显著改善,进一步验证了舞蹈治疗的康复效果。
中国脑机接口产业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高小榕教授,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帕金森与运动障碍疾病(MDT)管理专业委员会主席、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帕金森病及认知障碍中心主任毕伟,以及李建平教授,共同就帕金森病的治疗现状与未来展开了讨论。基地还成立了一个以清华博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林艳飞为组长的舞蹈治疗实验室,开展“国家帕金森病康复疗效评估系统及标准”的课题研究。
作为高小榕科学屋、首届舞蹈治疗临床康复班、李建平舞蹈康复基地以及国家帕金森康复的评估系统高标准课题的全力支持者,深圳帕友康复科技公司始终致力于帕金森病患者的康复事业。深圳帕友康复科技公司总经理邓志高表示,公司自成立之初,便以康复为核心使命,积极整合科技资源,致力于为患者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帕友康复将继续以科技推动康复,尝试通过建立“脑机接口监测+舞蹈疗法”的智能化康复体系,将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高效实用的康复服务,为帕金森病患者铺设更稳健、长远的康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