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无”?何为“舞”?
更新时间:2025-04-20 00:52 浏览量:1
——当“无”时,要会“舞”。
今天,我把“无”和“舞”两个字义看似毫不相干的字,放在一起来解读,要彻底弄明白:书上、网上都说它们本来就是一个“字”,为什么?
图一 无
图三 殷墟小屯村甲骨刻辞
首先分析一下字形。
1、殷商时期的“无”或者“舞”,中间是一个“大”,不是“人”;两侧是一根有两个或三个枝丫的“树枝”,不是“羽毛或尾巴”。
2、西周时期的“无”或者“舞”,“树枝”发生了变化:树枝上端出现了“口”,图5、6的枝丫方向变成了向上。
“大”的本义,前面有专门文章解读,是持续地向前推进、扩大。
两侧多枝丫的“树枝”,是倒挂的,表明是“枯枝”。
在“前进、扩大”的进程里,得到的是两侧倒挂的“枯枝”,这无疑告诉我们:一无所获——这就是“无”的本义。
那么,西周时期出现的变化,又说明什么呢?
那就是老子《道德经》中说的——无中生有!“枯枝”变成了有“根”的“树”,“树”顶有“囗”。
只不过两侧的“囗”被一横“贯穿”(图6)。图3、4已出现“口”,但没有出现“根”;图5、6出现了“根”,但把“囗”“封”了起来。
这种状况,表示事物正处于“从无到有”的一种临界状态。
要怎么样使这种临界状态再进一步?那就需要“舞”!
图二的图2与图3,“及时”地在“无”的下面递上了一双“跳舞的脚”!
所以,舞的本义就是:跳“无”以求“有”。
好久没有下雨了,就要向天求雨。
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做好,然后跳舞,向上天展示“无”,祈求上天的赐予“有”。
图三的右边三句,既可以解读为“无雨”,也可以解读为“舞雨”。
“舞雨”,就是跳舞求雨。
首先是“无”雨,经过了一段时间后,有“雨”生成的征兆了,就可以“舞”雨了。
之所以要占卜,实际是在等下雨的条件成熟。
虽然可以“无中生有”,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在人生的大舞台上:在“无”时,要会“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