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龙腾佛山传四海,狮舞岭南话中文

更新时间:2025-04-22 08:50  浏览量:1

神州学人网讯 4月20日,为庆祝“国际中文日”,中山大学中文系组织80余位国际学生,前往佛山开展社会考察活动,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这一天,桨声与鼓点交织,古韵与信仰共舞,学子们用脚步丈量非遗的厚度,以龙舟竞渡的豪情触摸岭南水乡的脉搏,以祖庙飞檐的雕琢探寻中华文明的深邃。

车轮载文韵,水乡启新章

中国龙舟看广东,广东龙舟看佛山。佛山龙舟文化根植中华传统,承载千年宗族纽带与集体精神。叠滘龙船以千年水乡智慧孕育“弯道漂移”绝技,急转过弯的极限竞速背后,是“齐心搏浪、宁烂勿慢”的精神内核,是水乡人对团结与拼搏的永恒注解。

而展开祖庙建筑图册,朱墙黛瓦间流淌着千年传奇,陶塑瓦脊刻神话,木雕神案藏春秋,北帝执剑镇守江河安澜。这里的每一道飞檐、每一块砖雕,皆是岭南“天人合一”的匠心独白。

龙船竞渡的号角与祖庙檐角的铜铃遥相呼应,凝望窗外,思绪已至中华文脉深处。

曲水承古训,同聚悟传承

小桥流水,榕影婆娑。叠滘龙舟基地的河涌蜿蜒如带,两岸石栏斑驳,弯道处芦苇轻摇,勾勒出水乡独有的静谧与活力。

基地老师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叠滘龙船历史,带来了一场妙趣横生的知识课堂。叠滘龙船已有数百年历史,弯道漂移赛演绎“水上F1”传奇,陈丰村“白须老土地”龙尾独树一帜,“宁可煲烂不可扒慢”的拼搏精神贯穿圣堂杯等赛事,起龙、采青、龙船宴串联宗族情谊……粼粼波光中,仿佛映出历代龙舟竞渡的热烈身影。

来自加拿大的陆晋宏本身就非常喜欢中文,他说:“非常高兴能在国际中文日能够亲身体验中华文化,我们在学习龙舟文化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文化传承的伟大与不易。”

龙船载笑颜,同心破沧浪

细致的动作教学后,大家满怀期待,跃跃欲试。初登龙船时,同学们紧握船桨,神色略带紧张。随着鼓声渐起,木桨试探着破开水面,水花零星溅落。几番磨合后,动作愈发整齐,船速加快,桨叶翻飞间浪声激荡。龙船驶过,尾浪拖曳出一道银痕。

“速度加快,同学们加油,准备急速过弯!”舵手一声喝令,鼓点骤然急促。众人咬紧牙关,桨叶深切入水,船身斜倾掠过弯道,尾浪甩出一弯弧线,岸边爆发出阵阵喝彩。

转入拔河环节,龙舟一分为二,两队逆流角力。鼓声如雷,木桨逆推顺划,水花纷扬。船身在拉锯中震颤摇晃,“一二!一二!”的口号声震彻河面。最终一方猛然发力,船身偏移,胜者振臂高呼,败者亦击水大笑。

水波渐平,龙舟泊岸。发梢缀着晶莹的水珠,掌心泛红的纹路里,刻着同心破浪的温度。来自泰国金秀说:“我觉得今天的活动很好,下船的时刻让我很难忘,一开始觉得比较害怕,比赛结束以后居然有‘哇,还不想走啊’的感觉!”来自塔吉克斯坦的闻雅意同样意犹未尽,她说:“今天的活动太棒了,划龙舟的活动很有趣,还能学到端午和龙舟的知识!”

祖庙承古韵,狮跃动四方

暮色未至,鎏金碧瓦的佛山祖庙已为来客铺开千年长卷。同学们跟随讲解员的步伐,在飞檐斗拱间触摸岭南文脉的肌理——三雕两塑的玲珑巧思流转着时光的密语,陶塑瓦脊上三百余尊人神共舞,釉色斑驳却神采如生;真武铜像肃立如定海之柱,柚木神案镌刻着儒释道交融的史诗……

黄飞鸿纪念馆前,锣鼓铿锵,一红一紫双狮昂首跃出,狮头金鳞闪烁,狮身随鼓点起伏如浪。鼓声渐密,彩狮腾身跃上梅花高桩——狮头狮尾的两位舞者单脚鹤立,在桩阵间腾挪跳跃,时而180度凌空转体,时而俯身探爪,将狮子寻食山间的“惊、疑、喜、乐”演绎得活灵活现。狮尾翻飞间,彩狮凌空采青,生菜、红包与“福泽绵长”对联从狮口衔出,水花与碎金箔随风洒落,引得观众席间掌声雷动。同学们惊叹声不断,眼中映着东方雄狮昂首的剪影,在铿锵锣鼓声中震颤生光。

夕阳西沉,归途将启。来自泰国的刘燕玲说:“我觉得今天的活动都很有趣,之前我都没体验过。我还学到了‘采青’这个传统习俗表示吉祥,发财。”这场文化盛宴让留学生们亲历了中华文明的鲜活脉络——从“宁可煲烂船”的悍勇,到“三雕两塑”的精微,从龙舟饭的烟火温情,到醒狮的吉祥祈愿。当木桨划开的不只是水波,更是对“和合共生”的深刻理解,中文是穿越时空的礼物,让文化在体验中生根,让文明在交流中长青。(供稿/中山大学 摄影/曾伟杰)

作者:尹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