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自娱自乐,如今惊艳舞台!你心动吗?
更新时间:2025-04-23 14:15 浏览量:3
安亭镇兰棠佳苑社区毗邻向阳村与双浦村,因地处江苏与上海交界处,成为两地文化团队中爷叔阿姨们的热门碰头点。
稻浪起伏,阡陌纵横,这一处“世外桃源”为老年朋友提供了文化交流阵地,但随着时间推移,居民们不再满足于自娱自乐,渴求专业化、系统化的艺术指导。安亭镇155支村居级群众文艺团队中,类似的呼声不在少数。
今年3月起,由安亭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组织牵头,一批批文化志愿者背上教本和器材,把艺术课堂搬到了老年朋友的家门口。
艺术教育资源下沉
“我们舞蹈队去年在‘我要上村晚’比赛中得了第4名,评委说节目在编排形式上没统一,由于缺少专业老师指导,我们不知道该如何调整。”兰棠佳苑社区安亭水兵舞团队员王丽琴说。这支由平均年龄56岁的阿姨组成的舞蹈队,虽然平日在社区表现活跃,但真正踏上比赛舞台时方知“小打小闹”与“上台表演”的差距。
今年2月,安亭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对镇域80余个村居的综合文化活动室运营情况开展调研。调研显示,当前基层文艺团队普遍存在专业化水平不足、艺术素养参差不齐等问题,老年群体对优质艺术教育服务的呼声强烈。面对这一情况,安亭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提出“艺术辅导进基层”项目构想,即让有艺术文化专业背景的教师、指导员组成的艺术辅导队进入村居,解决基层文艺团队教学资源匮乏、适老化课程缺失的难题。
构想提出后,安亭镇依托安亭全民艺术普及联盟,整合市民夜校与有光学堂旗下的教师资源,将艺术辅导课堂下沉至基层。例如,民族舞、合唱团、八段锦等课程,教师根据老年人的学习特点进行“分解教学+慢速跟练”改造,再由授课老师带至基层文艺团教学。
“教学服务都是公益性质,需要占用老师们的休息时间。原本担心招募教师的过程中会有阻力,没想到他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安亭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副主任韩小弟表示。
今年3月,第一批“艺术辅导进基层”教学课程启动,文化志愿者们来到村居活动室,面对面文艺团里的爷叔阿姨,助力他们从“小打小闹”向“专业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村居弄堂里的“双向课堂”
“并不是我们单方面把艺术教给叔叔阿姨,在教学互动中,我们看到老一辈如何用最朴素的肢体语言来表达他们对舞蹈的理解,也启发了我们对舞蹈动作的设计思路。”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的周方圆,目前在“艺术辅导进基层”项目中负责舞蹈教学。这次,她担任兰棠社区安亭水兵舞团的指导老师。
“去年参赛时,评委给的评价是节目形式不统一,其实是阿姨们结合了太多元素,比如走秀、交谊舞等。我要做的就是用专业视角帮他们梳理出一条主线,把零散的生活场景转化为有叙事逻辑的舞蹈语言。”周方圆解释说。
为备战今年的嘉定区广场舞大赛,安文舞蹈队向教师刘卓超发出指导邀请。面对舞队阿姨们,刘卓超一改平时与青年学生的沟通方式,转而将自己作为该节目的一员,以舞队阿姨们的视角对动作进行优化和难度降低,让上了年纪的队员也能轻松驾驭。基于这些调整,刘卓超对安文舞蹈队的节目进行再编排,既保留弄堂烟火气质,同时不丢舞蹈的美感。
“面对老年学生群体,我认为要先学习理解老一辈们的行为习惯,再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的动作,这样上舞台表演,就不会有生硬与违和的感觉。”刘卓超将村居一线的教学经历又带回市民夜校的课堂,与老师们共同探索适老化的教学方式。
截至目前,艺术辅导进基层项目(舞蹈类)已为安亭片区9支文艺团队开展辅导。
政企共筑“银龄课堂”
安亭镇的社会力量也在推动文化服务触达老年群体。2024年,嘉定区首家由社会力量办学的飞儿老年大学在安亭开班授课,依托政企合作推出“普惠+特色”课程体系,覆盖国画、舞蹈、拉丁舞等30类课程,首期招生即满额。
“我小时候就喜欢画画,遗憾自己没机会能系统学习。”学员宋也静举着手机展示自己入学后的绘画作品,每幅画都标注着创作日期和教师评语。“我一直和我老伴讲,我们年轻时忙工作,退休了带第三代,现在终于有自己的时间了,一定要圆梦年轻时的梦想。”宋也静说。
对于老年大学学员来说,学习一门新的知识是第一步,将知识转化为自我展示的成果才是目的。由学校搭建平台,学员们通过作品展览、舞台展演等多元化方式,将自己的所学所悟转化为听得到、看得见的文艺作品。
“老年朋友最需要的就是被关注,以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认同,而艺术就是最好的载体。这也是我们作为社会力量,一直积极推动文化服务面向老年人的初衷所在。”飞儿老年大学创始人赵依莎表示,“在学校内接触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后,很多老人的精气神都改观了,平淡的退休生活突然有了目标。”
“艺术辅导进基层”通过政府主导的文化资源下沉,将优质艺术教育服务输送至村居末梢,老年大学则通过多品类的普惠课程设计,满足不同老年学员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两者形成“深度培育+普惠覆盖”的协同生态,使老年教育从过去单一技能培训升级为终身学习。
通讯员:魏明恺、张欣怡
编辑:倪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