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舞入画|看《杨家岭的春天》用一把刻刀雕琢延安印记
发布时间:2025-07-08 05:10:49 浏览量:2
赓续延安精神
为人民而舞
八十八年前的今天,全民族抗战爆发,中国共产党引领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为国家生存、民族复兴、人类正义而战。
而抗战时期的延安,物资匮乏,条件艰苦,唯独版画可以就地取材且制作方便,可大量复制,几块梨木板、几把木刻刀,木刻家自画自刻便能完成极具感染力的版画。“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为了让版画更加贴合群众审美,版画创作者在作品中加入年画、剪纸等传统元素,以色彩对比强烈、语言简明生动、线条粗劲有力的画面,使其成为了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并广泛用于革命宣传,在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动员民众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如今,这些珍贵的延安木刻版画成为舞剧《杨家岭的春天》的创意源头与叙事线索。舞剧《杨家岭的春天》以延安木刻版画作为创意源头、重要素材以及串联线索,将延安版画呈现的延安时期艺术家视野中的种种情境为创作基础,表现延安的文艺工作者们融入百姓,学习、劳动、创作和战斗的场景,也呈现出延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
舞剧《杨家岭的春天》从古元、彦涵、计桂森等版画大师们所创作的十余幅经典作品中汲取灵感,分为《厚土》《破晓》和《永生》三大篇章,以经典版画作品为核心线索,讲述了艺术家们融入农民日常生活、投身革命事业的动人故事。全剧重点再现了《抗旱》《挑水》《入仓》《妇纺小组》《豆选》《当敌人搜山的时候》《人桥》等经典版画作品,以创新的舞蹈动作和情景展示再现了版画画面,让版画动了起来。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民族危亡的呐喊中,一批批文艺工作者满怀激情与理想奔赴革命圣地……由版画家、音乐家、舞蹈家和文学家等组成的一个文艺骨干小分队来到一座偏远的陕北乡村采风。等待他们的是崭新的生活熔炉与精神洗礼……
《豆选》反映的是延安和晋察冀民主政治形象的画面。《豆选》是彦涵1943年回到延安之后,他路过桥二沟乡政府所辖的一个村子时,发现村民聚在一起很热闹。他前去打听,原来是村民在用豆子投选村长,当时深受感动。虽然他看到的只是不到二十个人的小村子的村长选举,但是他似乎看到了中国民主化政治的未来。
《杨家岭的春天》第三幕
作者:彦涵
关键词:民族精神
《当敌人搜山的时候》中的老百姓,无论是老大爷、老大娘,还是小孩子,都是冲在最前面的八路军游击队的大后方,他们组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构架。彦涵把时间与时空整个构筑在画面里,还原了抗日战争是如何取得胜利的。《当敌人搜山的时候》是本剧重要参考、再现的版画之一,“以笔为枪”的剧情便是取材于此。
一幅幅凝聚岁月的版画,从延安走来,到今日中国,凝结着革命的鲜血、信仰和希望。恢弘的战争场面、惊心动魄的编排,美术家用刻刀记录战火硝烟、用信仰刻画美好希望、用生命践行着“以笔为枪”的誓言。7月25至26日,北京艺术中心戏剧场,国家大剧院与北京舞蹈学院联合出品原创舞剧《杨家岭的春天》 对话峥嵘、对话曾经,追溯生机盎然、呐喊觉醒的文艺春天!
舞剧《杨家岭的春天》的创作灵感来自于美术瑰宝——延安木刻版画。艺术家以生动笔触,描绘出延安时期质朴而浪漫的生活与战斗场景。那些鲜活深刻的人物和画面,也成为了舞剧创作的灵感源泉。剧中的“艺术家”角色是作品表达的主体,他们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融入火热的生活与革命实践,实现了思想的转变和精神的升华,开创了文艺的春天。
本场活动邀请本剧幕后主创人员、演员,与观众分享《杨家岭的春天》台前幕后的故事,还将邀请观众一起体验剧中的舞蹈动作场面,感受舞蹈艺术的魅力。
国家大剧院与北京舞蹈学院联合出品
原创舞剧《杨家岭的春天》
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重大项目
跨界融合作品彩票公益金资助——中国福利彩票和中国体育彩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时间:7.25 19:30 7.26 14:30 19:30
地点:北京艺术中心·戏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