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沪剧《姊妹俩》茅善玉领街的舞台经典,藏着几代人的沪语记忆!

发布时间:2025-07-09 15:21:26  浏览量:2

点开视频,弦乐起处传来软糯婉转的沪语唱腔,屏幕里茅善玉眼波流转间把少女的娇俏与倔强演活——这是无数沪剧迷对《姊妹俩》最深刻的记忆。作为沪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经典,这部由茅善玉、汪华忠、吕贤丽三位名家联袂演绎的作品,不仅是一代人的文化印记,更藏着沪剧艺术在时代浪潮中坚守与创新的密码。

一、一台戏,三代沪剧人的匠心传承

沪剧迷常说:"《姊妹俩》的舞台,是看一次少一次的神仙阵容。"1980年代初,刚崭露头角的茅善玉接到"妹妹"角色时,还带着戏曲学校学生的青涩。为了演活这个在新旧思想碰撞中成长的少女,她跟着老艺人学苏州评弹的转音技巧,跑到里弄里观察年轻姑娘的说话神态,甚至把自己的麻花辫拆开重编,只为贴近角色的时代感。

剧中与她对手戏最多的汪华忠,彼时已是沪剧界公认的"硬派小生"。他饰演的哥哥既有着传统家庭长子的责任感,又藏着对妹妹的温柔呵护,一个皱眉、一声叹息都带着沪上男人特有的内敛。有场兄妹争执的戏,汪华忠特意设计了"欲言又止"的停顿——抬手想拍妹妹肩膀又收回,转身时悄悄抹了下眼角,这个细节被观众称为"无声胜有声的沪式亲情"。

吕贤丽扮演的姐姐则是全剧的"矛盾焦点",她将传统女性的隐忍与新时代女性的觉醒演绎得层次分明。在"月下独叹"那场戏里,她创新性地将沪剧的"长腔"与越剧的"尺调"融合,那句"侬可知,心似浮萍随浪摇"的唱腔,至今仍是沪剧爱好者K歌时的必点曲目。

三位演员的合作被业内称为"黄金三角":茅善玉的灵动、汪华忠的厚重、吕贤丽的细腻,恰好对应了剧中姊妹俩与兄长的性格特质。他们在舞台上的默契,源自台下无数次的打磨——为了一句台词的语气,能争论到深夜;为了一个走位的角度,能反复排练几十遍。这种对艺术的较真,让《姊妹俩》从首演至今,即便换了几代演员,核心的情感张力始终未减。

二、沪语里的时代切片:不只是家长里短,更是社会变迁

《姊妹俩》的故事并不复杂:上海里弄里的两姐妹,一个坚守传统想找"安稳人家",一个向往自由追求"理想爱情",兄长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但正是这看似寻常的家庭叙事,道尽了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市民的精神状态。

剧中充满了鲜活的沪语生活场景:清晨弄堂里的"倒马桶"声、菜市场讨价还价的"噱头话"、邻居间家长里短的"碎烦语",甚至连晾在竹竿上的蓝布衫、煤球炉上咕嘟冒泡的搪瓷杯,都带着浓浓的上海味道。有老观众回忆:"第一次看时就像在看自家故事,妹妹偷偷听邓丽君磁带被发现的桥段,我家隔壁姑娘就干过!"

但创作者的野心不止于"复刻生活"。通过两姐妹的爱情选择,剧本巧妙触及了当时的社会议题: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个人理想与家庭责任的平衡、城乡观念的差异。妹妹说"我要的不是缝纫机和手表,是能跟我聊诗歌的人",这句台词在当年引发了无数青年的共鸣;而姐姐最后那句"原来安稳日子,也得自己心甘情愿才好",则道破了传统女性的自我觉醒。

沪剧理论家钱乃荣曾评价:"《姊妹俩》最成功的,是用沪语的韵律讲透了中国人的情感共通性。"剧中的沪语不是简单的方言堆砌,而是根据角色性格设计——妹妹说话带点"洋泾浜"的俏皮,姐姐多用委婉的"设问句",兄长则常以"依晓得伐"开头,透着家长式的权威。这种语言的艺术,让不懂沪语的观众也能透过字幕,感受到角色的情绪起伏。

三、从舞台到荧幕:沪剧如何"破圈"?

1984年,《姊妹俩》被拍成戏曲电影,在上海的电影院连映三个月仍一票难求。很多年轻人不是沪剧迷,却为了看茅善玉的表演走进影院。有位观众在回忆录里写:"茅善玉穿着红裙子在桥上唱歌的镜头,比当时的流行歌曲MV还让人难忘。"

这种"破圈"并非偶然。剧组在电影化改编时做了大胆尝试:减少冗长的唱腔,增加生活化的对白;用实景拍摄替代传统戏曲的虚拟布景;甚至在配乐里加入了电子琴和架子鼓。这些创新在当时引起争议,有老艺人批评"丢了沪剧的根",但年轻观众却买账——电影上映后,沪剧院收到的观众来信中,有三分之一来自20岁左右的年轻人。

更难得的是,作品没有为了迎合潮流而丢掉沪剧的精髓。剧中的"赋子板"唱腔依然保留着明快的节奏,"迷魂调"的婉转悠扬也未打折扣。汪华忠在电影里那段"劝妹"唱段,既用了传统沪剧的"连环句",又融入了话剧的表演技巧,被称为"新旧结合的典范"。

如今再看《姊妹俩》的录像,依然能感受到它的生命力:里弄墙上的"计划生育"标语、姑娘们穿的喇叭裤、收音机里播放的邓丽君歌曲,都是那个年代的鲜活注脚;而姊妹间的争吵与和解、两代人的观念碰撞、对幸福的不同理解,至今仍在生活中上演。有00后观众在弹幕里说:"虽然听不懂全沪语,但看着她们吵架,像极了我和我姐为选专业争执的样子。"

四、经典不死:为什么我们还在怀念《姊妹俩》?

去年上海沪剧院复排《姊妹俩》,开票当天门票就售罄,现场观众里既有头发花白的老戏迷,也有背着双肩包的年轻人。谢幕时,当茅善玉再次说出那句经典台词"上海的月亮,照得清每个人的心思",台下掌声雷动。

这掌声里,藏着观众对经典的怀念,更藏着对沪剧艺术的期待。在快节奏的当下,《姊妹俩》里那种细腻的情感表达、鲜活的生活气息、地道的沪语韵味,反而成了稀缺品。就像老戏迷常说的:"现在的电视剧拍不出那种'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精致,沪剧里的上海,才是我们记忆中的样子。"

三位主演如今已是沪剧界的中流砥柱,茅善玉担任沪剧院院长,汪华忠忙着带徒弟,吕贤丽在社区教老人唱沪剧。他们常说:"《姊妹俩》不是我们的功劳,是时代成就了它。"但观众心里清楚,是他们用匠心,把一个普通的家庭故事,酿成了经得起时间沉淀的佳酿。

打开视频,再听一次茅善玉的唱腔,那软糯里带着韧劲的沪语,依然能穿透屏幕直抵人心。或许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它记录着一个时代的风貌,承载着一代人的情感,更在岁月流转中,不断唤醒人们对生活本真的热爱。就像《姊妹俩》里唱的:"日子就像黄浦江的水,看似平常,却藏着千回百转的滋味。"而沪剧,正是那最懂这滋味的讲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