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为桥踏乡土 湖南文理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学子双地实践绘就青春担当
发布时间:2025-07-10 01:23:00 浏览量:1
七月盛夏,湖南文理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两支实践队伍分赴张家界桑植县与常德桃源县,以暑假“三下乡”为契机,将专业所长融入乡村沃土。“武陵霓裳·桑植寻音”先行队于红色沃土间探寻非遗传承新路径,“螺山聆雅韵·德音入乡愁”团队在乡野阡陌中以艺术赋能民生,两支队伍从红色基因传承与乡村振兴实践两个维度,用歌声舞姿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桑植寻音:红色铸魂,让非遗与青春共振
7月5日,“武陵霓裳·桑植寻音”先行队首站走进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和贺龙纪念馆。馆内丰富的史料文物,生动再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和贺龙元帅的壮阔人生。队员们在斑驳的草鞋、泛黄的史料前驻足,聆听长征故事时,舞蹈专业学生即兴以肢体语言再现红军行军姿态,让静态的历史在艺术表达中“活”了起来。“书本上的文字变成了可触摸的感动,这种震撼会融入我们的创作。”队员小成在日记中写道,红色精神的洗礼为后续实践奠定了精神基调。参观后,队员们更加坚定了作为国家未来栋梁的使命担当,纷纷表示要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这也体现了学院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教育目标。
次日,队伍深入马合口白族乡麦地坪村,向仗鼓舞第二十九代传承人钟必武老师学艺。队员们褪去舞台上的程式化动作,从“野猫喜虾”的灵动身姿到“五龙碰神”的刚劲步伐,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仗鼓舞“形神兼备、武舞相融”的艺术精髓。钟老师特别强调:“仗鼓舞不仅是肢体语言,更是白族历史与信仰的载体。每一个动作都需融入对祖先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音乐专业学生小向发现,仗鼓舞的节奏与土家族民歌的“打溜子”有共通之处,便即兴哼唱出融合现代元素的旋律,与鼓点呼应。“我们想把学院‘实基础、强技能’的训练成果,转化为非遗创新的灵感。”团队将传统动作拆解成舞蹈片段,计划编排适合青少年学习的简化版本,让仗鼓舞更易走进校园。
桃源践履:艺术扎根,让乡野与创作共生
7月7日,桃源县海螺山社区迎来了“螺山聆雅韵·德音入乡愁”先行队。在千年古刹大圣禅寺,舞蹈专业学生用身体丈量建筑美学——飞檐的弧度被转化为手臂的延展,窗棂的纹样启发了队形的变换;音乐专业学生则专注记录古乐谱的韵律,试图从中提取适合现代编曲的素材。“禅宗音乐的空灵,能让舞蹈更有呼吸感。”队员们的专业笔记上,满是对“传统如何现代表达”的思考。
午后的葡萄种植园里,智能滴灌的水声、采摘的欢笑声成了特殊的“乐谱”。队员们跟着农户学习疏果、套袋,用摄像机捕捉劳作时的肢体线条。“农民弯腰的弧度、伸手摘葡萄的姿态,本身就是最生动的舞蹈语汇。”队长滕虎说,团队计划将“合作社+农户”的联营模式,通过群舞的协作编排展现出来。
傍晚的留守儿童家中,艺术成了最好的沟通桥梁。钢琴专业学生弹奏简易伴奏,教孩子们唱改编版的《乡间的小路》;舞蹈队员则引导孩子们用肢体模仿葡萄生长、鸟儿飞翔,即兴创作童趣舞蹈。队员们为每个孩子建立的“艺术成长档案”里,不仅有画作与歌声记录,更有从羞涩到绽放的神态变化——这些真实瞬间将成为儿童剧创作的原型。
双地同心:以艺赋能,让青春与时代同频
无论是桑植的非遗传承,还是桃源的民生服务,都是学院‘五育并举’在乡土课堂的实践。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丁洁表示,两支队伍虽方向不同,但都践行着“艺术服务社会”的理念。桑植村民感慨:“大学生让老手艺有了新模样”;桃源农户点赞:“他们把田间地头变成了艺术舞台。”
据悉,学院将整合两地实践成果:桑植的红色素材与仗鼓舞元素将融入主旋律舞蹈创作,桃源的乡村风貌将转化为音乐剧场景。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力量,从乡土大地获取灵感,湖南文理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学子正以专业所长,让艺术之花绽放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让青春在服务人民的实践中愈发绚烂。(丁洁 林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