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收藏家张伯驹:京剧舞台上的别样传奇
发布时间:2025-07-12 00:01:07 浏览量:2
风度翩翩眉清目秀的贵公子张伯驹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非凡的经历,成为时代的传奇。张伯驹,无疑是这样一位令人瞩目的人物。他在收藏界的壮举,如将《平复帖》(此贴张伯驹花了4万大洋)《游春图》(此画张伯驹花了220两黄金)等稀世珍宝捐献给国家,早已广为人知,备受赞誉。然而,在他丰富而精彩的人生中,与京剧的那段不解之缘,同样熠熠生辉,展现出他别样的风采。
国宝:展子虔《游春图》
张伯驹与京剧的缘分,始于他的童年时代。光绪三十年,6 岁的张伯驹被过继给伯父张镇芳,随后在天津开启了新的生活篇章。彼时的天津,作为京剧演出的重要码头,名角荟萃,演出频繁。家境优渥的张伯驹,由此获得了接触京剧艺术的绝佳机会。
他第一次观看京剧,便是在天津的下天仙茶园,大轴杨小楼的《金钱豹》。杨小楼那 “亮相扔叉,威风凛凛” 的精彩表演,瞬间震撼了张伯驹的心灵,在他幼小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从此,他便深深地迷上了京剧,天津的各个茶园常常能看到他痴迷观戏的身影,甚至乐而忘返。此后,他陆续在天津、北平观赏了众多名角的演出,如孙菊仙、谭鑫培、刘鸿声、白文奎,还有处于 “小小余三胜” 时代的余叔岩等。这些精彩纷呈的演出,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张伯驹对京剧热爱的道路,也为他日后在京剧领域的深入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年轻时候的帅哥张伯驹
在众多京剧名角中,余叔岩对张伯驹的影响最为深远。余叔岩出身梨园世家,祖父余三胜、父亲余紫云皆是红极一时的名角,他自幼深受家传熏陶。后来,余叔岩拜在名须生谭鑫培门下,尽得谭氏真传,声名鹊起,创立了独树一帜的余派,与杨小楼、梅兰芳在京剧界形成鼎立之势。1928 年,31 岁的张伯驹正式拜入余叔岩门下,开启了他系统学习京剧的旅程。
说起来张伯驹拜余叔岩可能有人不认同,认为历史上没有记载,实际上大家也不必纠结这些细节,拜没拜先放下,但张伯驹确实和余叔岩学过戏,余叔岩也确实承认张伯驹是他的学生,这就够了。因为对于余叔岩来说,张伯驹就是大金主,余叔岩那时候基本上已经不大登台了,他也要吃喝,一大家子的挑费也不低,也需要有进项。说句难听话,谁和银子有仇啊,那么对于张伯驹来说,能够和他崇拜的余叔岩学习,那就是天大的荣耀荣幸,至于其他那无所谓。
张伯驹对京剧的热爱和学习的认真刻苦程度,令人钦佩不已。他每日晚饭后便前往余府,然而,余叔岩有饭后吸食鸦片过瘾的习惯,且家中宾客满堂,往往要到十二时后才开始说戏。张伯驹并不在意这些,他静静地坐在一旁,或闭目养神,或用心聆听余叔岩调嗓和说戏。在这样的环境中,他耳濡目染,长期的熏陶使他收获颇丰。待夜深人静,宾客散去,他才与余叔岩来到后院,专心练功吊嗓,常常练至黎明前三四点才回家,正如他在《红毹纪梦诗注》中所写:“归来已是晓钟敲,似负香衾事早朝。” 为了学好京剧,张伯驹不仅跟随余叔岩学习,还效法余叔岩的学戏方法,从余叔岩的配角钱金福、王长林那里汲取技艺,甚至将他们长年请在家中,以便随时讨教、练功。
张伯驹(右)和余叔岩合演《四郎探母》
余叔岩对张伯驹也是真心实意地倾囊相授。他教张伯驹的开蒙戏是《乌盆记》(又名《奇冤报》),张伯驹经过日复一日的勤学苦练,首演便大获成功,这极大地增强了他学戏的信心。紧接着,余叔岩又教他《战樊城》,精心指导他练习起霸、打把子、走快步等基本功。为了让张伯驹学得精准到位,余叔岩特意在开明戏院演出这两出戏,每星期六和星期日各演一出,其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张伯驹与余叔岩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不仅是师徒,更是 “不以利害相交的朋友,情趣相投的知己”。余叔岩亲授张伯驹的剧目多达四十六出(估计有人对这个数字又有疑问,因为余叔岩教给李少春也就四、五出戏,实际上这里也有指点的成分,像今天戏校那样一个音符都不放过的那样教,那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这些戏涵盖了《奇冤报》《战樊城》《长亭》《定军山》《阳平关》《空城计》《群英会》等众多经典剧目,几乎将自己的一生绝技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张伯驹。而张伯驹也不负所望,凭借着自身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深得余派艺术的精髓。他的嗓音近于 “云遮月”,酷似余叔岩,在梨园界素有 “余迷”“余派名票” 等美誉。
当然,上面的这些溢美之词,也是我摘录的当年的一些文献整理而成,我个人认为,张伯驹是很喜欢余派也很想学好,但由于他本身不是专业出身,再加上一个公子哥也不可能像专业的那样去喊嗓练功,所以这样的记载也是有不少水分的,比如当时就有人说,张伯驹痴迷余派,认为除余,其他名伶“皆不可听”,但他本人嗓音窄细,学余大打折扣,也属于心有余而力不足。
1937年3月张伯驹花重金邀请京剧名伶陪他玩
1937 年,张伯驹 40 岁生日时,为赈济河南旱灾难民,在北京东城隆福寺街的福全馆举办了一场堂会。这场堂会堪称京剧史上的一段传奇佳话。堂会上,张伯驹饰演诸葛亮,演出《空城计》,而令人惊叹的是,为他配演四将的皆是当时京剧界的顶尖名角:王凤卿饰赵云,程继仙饰马岱,余叔岩饰王平,杨小楼饰马谡。这些平常单挑班的大角儿或息影舞台多年的名角儿,此次齐聚一堂,甘愿为张伯驹配戏,阵容之强大,可谓空前绝后。演出当晚,大咖云集,座无虚席,盛况空前。这场演出不仅在京城引起了巨大轰动,更是驰誉全国,被赞誉为 “艺坛最后一次绝唱”“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它不仅展现了张伯驹在京剧表演方面的卓越才华,也体现了京剧界众多名角儿心系灾区、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
除了在京剧表演上的卓越成就,张伯驹在京剧理论研究和传承方面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31 年 11 月,北平国剧学会成立,下设 “国剧传习所”,张伯驹亲自讲授京剧音韵,为京剧艺术的理论传承贡献自己的智慧。上世纪 50 年代,他又积极组建北京京剧基本艺术研究社,致力于培养京剧的爱好者和继承人,为京剧艺术的薪火相传默默耕耘。余叔岩作为京剧界的泰斗,其艺术成就斐然,而张伯驹与他多年的交往,对余叔岩的艺术发展或许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老一代京剧艺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在演出剧目的文采方面,往往需要文人的帮助提炼加工。张伯驹素精诗词音律,余氏的许多唱段新词便出自他之手,为京剧艺术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老年的张伯驹先生
相对于余叔岩对张伯驹的青睐有加,余叔岩收徒却极为谨慎,教戏也颇为保守。然而,在余叔岩去世后,很多余派弟子都从张伯驹处获得了教益。例如,张伯驹曾指出余叔岩弟子孟小冬的唱腔 “只差神韵,稍过火耳”,经他指点后,孟小冬的唱腔大有改进。余氏弟子李少春原本只学了一出《战太平》,后来又拜张伯驹为师,学习了《战樊城》。余派老生张文涓虽未能赶上拜余叔岩为师,但她凭借余叔岩灌音的 18 张半唱片,将余派戏唱得滚瓜烂熟。张伯驹对她的表演大为欣赏,不仅写信指点,还表示愿意将自己所学的余派戏倾囊相授。此后,张文涓不辞辛劳,风尘仆仆地往返于京沪之间,先后从张伯驹处学习了二十余出余派戏,并灌制了唱片。张伯驹以其大家学者的风范,毫无保留地将毕生所学的余派唱腔传授给后来者,为余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80 年,82 岁高龄的张伯驹依然对京剧满怀热爱,再度 “粉墨登场”,与丁至云在天津演出《打渔杀家》。为了这场演出,他不顾年迈体衰,从出场起步到船桨渔网的摇法撒法,上下船的一招一式,都进行仔细排练,长达一月之久。他对京剧的这份执着与热爱,令人动容。正如他自己所写的诗:“人人皆演戏非殊,合作余梅庆顶珠。一式一招皆有谱,排来匝月费工夫。” 对于张伯驹而言,京剧早已不仅仅是一种兴趣爱好,而是他 “做戏如同做人” 的一生至情至性的体现。
张伯驹与京剧的这段陈年往事,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了他在京剧领域的卓越成就和深厚情怀。他以独特的方式,为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京剧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他的故事,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名士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如今,当我们回首这段历史,张伯驹与京剧的传奇依然熠熠生辉,激励着我们去传承和弘扬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