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岁老人腹泻发热,确诊为艾滋病,自述常跟“女伴”去跳广场舞
发布时间:2025-07-12 00:55:38 浏览量:1
62岁,一位看似普通的退休老人,在晨练之后突发腹泻、高热,临床检查后竟被确诊为艾滋病。这一结果令人震惊:老年人也会感染艾滋病?广场舞和艾滋病之间有何联系?很多人对此充满疑问。
在大众认知中,艾滋病似乎是“年轻人”或“高危人群”的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国家疾控局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50岁以上艾滋病感染者数量持续增长,老年人感染占比已超过20%。这并非个案,而是值得全社会关注的趋势。
不少人误以为,年纪大了就不会有性行为,更不会感染艾滋病。这是一个典型误区。研究发现,随着生活质量提升,老年人群的社交和情感需求增加,尤其在广场舞等公共活动中,情感交流频繁,容易形成伴侣关系,但往往缺乏安全防护意识。
“广场舞”本身并无风险,但背后的社交行为,如不加以健康引导,确实可能成为艾滋病传播的隐性途径。
从医学角度看,艾滋病病毒(HIV)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在老年人群中,性传播占比高达90%以上。由于缺乏防护意识,且认为“年纪大了不会怀孕”,使用安全套的比例极低,导致感染风险显著上升。
西医认为,HIV感染后会攻击人体免疫系统,尤其是CD4+T淋巴细胞,使人体逐渐丧失抵抗力,最终发展为艾滋病。早期症状常表现为发热、腹泻、倦怠、皮疹等,极易与感冒、肠炎等混淆,导致误诊或漏诊。
中医则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角度分析,认为艾滋病属于“虚劳”、“温病”、“疫毒”范畴,病机核心为肝肾亏损、气阴两虚,病毒属“伏邪”,耗伤人体正气,致使百病丛生。对老年人而言,免疫功能本已减弱,若感染HIV,病情进展更快、并发症更多,治疗挑战更大。
临床研究发现,很多老年HIV感染者在确诊前,已出现多器官损伤,如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减退、神经系统障碍等。这就要求医生在面对老年患者的“常见病”时,不能忽视传染性疾病的可能性。
由于社会观念和羞耻心理,很多老年患者不愿提及其性生活,导致医生无法做出正确判断。建立老年人群性健康教育体系,破除“谈性色变”的偏见,是当前防控工作的重要一环。
科学研究表明,艾滋病虽然不可治愈,但可控可防。抗病毒治疗(ART)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每位感染者如能坚持规律服药,病毒载量可低至检测不到,从而降低传播风险。
老年人群的艾滋病防控,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医生建议,50岁以上人群如出现反复发热、慢性腹泻、体重骤减、反复口腔溃疡等,应主动进行HIV筛查。尤其是有多名异性伴侣或高风险行为史的,应定期检测。
广场舞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健康意识的缺位。临床医生指出,很多老年感染者在感染前几年身体并无明显异常,直至发展为艾滋病,才因免疫崩溃被迫就医。此时治疗难度大,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一些老年人会使用壮阳药物或激素类保健品来提升性能力,而这些产品可能影响免疫系统、干扰药物代谢,甚至诱发肝肾损伤,进一步加重病情。老年人保健应以科学、适度为原则,切忌盲目追求“活力”。
中医在艾滋病防治中也发挥着辅助作用。通过辨证施治,可缓解症状、改善体质、提高抗病毒治疗耐受性。如“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类中药,如黄芪、沙参、黄连等,在部分患者中显示出免疫调节作用。但使用中药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服用。
艾滋病不是“年轻人的病”,更不是“道德病”,而是一种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的慢性传染病。健康科普工作应覆盖老年群体,鼓励其主动了解性健康知识,提升自我保护意识。社区、家庭、医疗机构应共同推动老年健康教育,打造一个“知艾防艾、科学应对”的环境。
国家疾控局近年来已将“老年人艾滋病防控”纳入重点工作。通过免费检测、扩大宣传、社区干预等多种措施,有效遏制了部分地区的疫情扩散。公众应积极参与,共建健康社会。
医生提醒: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建立稳定伴侣关系,使用安全套,是预防HIV最有效的手段。老年人不是防控的“边缘人”,而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中国艾滋病防治报告[R].北京:中国疾控中心,2024.
[2]李太生,曹彬,张文宏,等.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3,41(8):481-489.
[3]刘志红.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4,44(3):305-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