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昨天凌晨突然去世,前天还跳舞呢!提醒:每升高1℃,风险增加9%

发布时间:2025-07-12 18:16:39  浏览量:2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昨天还精神抖擞地在广场上跳舞,怎么今天凌晨就突然走了?”最近这个让人唏嘘的消息在社区里传开了。邻居老李前一天还在连跳三支舞,结果夜里突发心梗,送医前已无生命体征。这不是个例,而是一个越来越常见的健康隐患:高温背后的致命威胁

每年夏季,一到高温天气,医院的急诊室就开始忙碌起来。中暑、脱水、晕厥、心脑血管事件,一波接一波。很多人以为热一下不会出什么大事,但气温每升高1℃,心脑血管病死亡风险就会增加9%。这个数字背后,是一串串令人心痛的案例。

高温并非只是让人烦躁流汗,它会对人体产生全方位的影响。人体通过出汗来调节体温,但失去的水分和电解质如果得不到及时补充,就容易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这时候,心脏就像被逼着超负荷运转的水泵,随时可能“烧坏”。

尤其是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人群,本身血管就像老化的水管,弹性差、容易堵。一旦天气变热,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压波动大,心肌梗死脑梗等急性事件发生的几率就大大上升。这就像在一根老旧水管里突然加大水压,随时可能爆管。

不仅如此,高温还会加重身体的氧气消耗。人在高温环境下,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心脏负担进一步加重。对年轻人来说,可能只是累一点,但对上了年纪的人,尤其是有基础病的,身体“扛不住”就是一瞬间的事。

热射病的出现往往没有预警。它是高温中的“隐形杀手”,也是中暑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症状包括意识模糊、抽搐、体温迅速升高,体温可达40℃以上。如果不及时降温和救治,死亡率极高。而很多人直到倒下那一刻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有一位65岁的退休教师,身体一向不错,平时还坚持晨跑。某天清晨,他照常出门锻炼,回家后却感到头晕恶心、浑身乏力。当家人发现时,他已经陷入昏迷。送到医院后被诊断为热射病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虽全力抢救仍不幸去世。这类悲剧并非个例,而是值得警醒的现实。

很多人以为,只有在户外暴晒才会中暑,其实并不尽然。室内通风不良、湿度高、活动量大,同样可能引发中暑或热射病

尤其是老年人,他们的体温调节功能下降,对温度变化的敏感度减弱,不容易出汗,也不容易察觉身体的异常反应。这就像手机电池老化,看起来还有电,其实一用就“跳闸”

除了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也不可忽视。很多老人有“我身体硬朗不用怕热”的观念,加上不愿意开空调、不爱喝水,一旦中暑,往往来得更急更重。家庭成员的关注和劝导,在这个时候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问题来了,高温天到底该怎么安全度夏?首先是“避”:避开高温时段,尤其是上午10点到下午4点之间,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其次是“防”:穿浅色、宽松、透气的衣服,多喝水,补充含钾钠镁离子的食物或饮品,必须外出时一定要戴帽子、打伞,避免直接暴晒。

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更需要警惕。高温天不仅容易引发急性发作,还可能影响药物代谢。比如某些降压药在高温下容易导致低血压,引发头晕、跌倒等风险。定期监测血压、咨询专业医生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是非常必要的。

不要忽视身体发出的信号。一旦出现头晕、乏力、大量出汗、恶心呕吐等中暑前兆,应立即停止活动,转移到阴凉处,补充水分,必要时寻求医疗帮助。千万不要硬扛,更不要“歇一歇就好”的侥幸心理。

除了老年人,婴幼儿、孕妇、肥胖人群、慢性病患者也属于高温的高风险群体。这些人群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差,更容易受到高温的影响。对于他们,家人应给予更多关注,做好室内通风、降温、饮食调理等细节。

高温不仅影响身体,还会影响情绪。持续高温容易引发情绪不稳定、焦躁、易怒,甚至诱发焦虑症和抑郁症状这是一种被忽略的“热伤害”,尤其在城市高楼密集的“热岛效应”下,更加明显。

从社会层面来看,应对高温需要系统思维。城市规划应增加绿地、改善通风、建设遮阳设施,社区应设立清凉驿站、发放防暑用品。单位可调整作息时间、增加高温补贴。健康不仅是个人的事,更是公共治理的课题

再回到文章最初的那个故事,老李的猝死其实并非毫无征兆。如果能早一点休息、少跳一支舞、多喝一杯水,或许结局就会不同。高温不是不能防,而是很多人习惯性地忽视了它的“杀伤力”。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高温天气将更频繁地出现。我们不能再用“忍一忍就过去了”的思维去对待它。科学的态度、理性的应对,才是我们真正的保护伞。健康,从来不是靠“硬扛”扛出来的,而是靠“懂得”守护下来的。

高温、慢病、年龄、生活方式,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张看不见的“健康网”。如果不加以防范,谁也不能保证不会成为下一个新闻中的主角。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对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多一分关心,对气温变化多一分警觉

那个“昨天还跳舞,今天却猝死”的人,可能就是你我身边最熟悉的人。

健康声明:本文所提及的症状或机制为相关疾病的可能表现形式,但也可能来源于其他疾病,不能作为确诊标准。如有不适,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不建议自行判断与治疗。

参考文献:
[1]张海涛,李晓红.高温环境对心脑血管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4,58(4):456-460.
[2]刘芳,陈思怡.热射病的临床特征及救治策略[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5,34(3):32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