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学霸的60天冒险:从课本到舞台,她把“不可能”跳成全省第一
发布时间:2025-07-14 00:22:04 浏览量:2
恩施街头的路灯亮到凌晨时,向籽伽的影子在石板路上被拉得老长。这个清江外国语学校的姑娘,手里攥着培训机构的面试反馈,纸页被汗浸湿了边角——“身高不突出,没舞蹈底子,想走艺考太难”。
那天晚上,她绕着舞阳坝的天桥走了七圈。桥下的车流光怪陆离,映着她校服上的校徽,那是所连续两年拿到“湖北省五星级民办学校”的强校,她的名字常年挂在年级前十的榜单上,按常理,该在题海里冲刺985的门。可此刻,她满脑子都是白天在电视里看到的戏剧片段,那些角色的悲欢像种子落进心里,发了疯似的想破土。
第二天清晨七点,培训机构的老师推开练功房,看见她正对着镜子压腿。校服裤卷到膝盖,露出的小腿绷得像根弦,镜子上蒙着层薄霜,是她哈出的气凝结的。“我想试试。”她说这话时,嗓子哑得像被砂纸磨过,眼里却亮得能照见人。
没人知道这“试试”背后藏着多少狠劲。从高二暑假到艺考前一个月,满打满算六十天,她把自己钉在了练功房。每天十七个小时连轴转,声乐课上练到嗓子发紧,就含着润喉片蹲在墙角记谱;台词课被老师说“缺股劲儿”,就抱着稿子跑到学校后山,对着满山茶树喊到回声震耳;形体课最磨人,老师为她编了支轻快的舞,避开柔韧度短板,她就把每个转身的角度、抬手的高度写在便利贴上,贴满练功房的镜子,对着镜面反复抠,直到汗滴在地板上洇出的印子连成一片小小的地图。
有次练到晚上十点,她突然蹲在把杆旁哭。练功服后背的汗渍干成了盐霜,腿肚子抽筋的疼顺着骨头缝往上窜。哭了三分钟,她扯过旁边的毛巾抹把脸,起身时顺手把便利贴上的“转身偏左5度”改成了“偏左3度”。后来老师说,那面贴满便利贴的镜子,成了整个培训机构的“奇观”。
她的文化课几乎停了两个月。班主任找她谈话时,办公桌上摊着学校近三年的升学数据:一本线45%的通过率,二本线96%往上,清北的录取通知书每年都能收到两三封。“你这成绩,稳稳走文化课多好?”老师的笔在她的成绩单上敲了敲,红笔圈着的分数,比往年一本线高出一大截。
向籽伽没说话,只在笔记本上写了行字。后来那本子被同学瞥见,上面是:“大不了复读,但现在不试,会后悔一辈子。”
艺考那天,她穿着新买的演出服走进考场。声乐唱的是首轻快的民谣,没炫技却透着股清亮;台词选了段青春独白,眼神里的劲儿把考官都看直了;形体展示时,她把那些练了无数遍的转身、跳跃串成连贯的故事,评委席里有人轻轻点头。成绩出来那天,她正在教室补数学卷子,老师跑进来喊她:“表演45分,满分50!”她手里的笔“啪”地掉在地上,墨迹在草稿纸上晕开个小圈,像朵突然绽开的花。
更惊人的是高考成绩。艺考结束后,她把课本翻得页脚全卷了边,错题本写满三本,每天只睡四个小时。查分那天,598分的数字跳出来时,她妈正在厨房煮腊肉,锅铲“当啷”掉在地上——这分数,就算不沾艺考的光,也够得着不错的一本。
专业分加文化课,综合排名全省第一。消息传到学校,曾经劝过她的同学突然想起,那些晚自习后,总能看见她抱着台词稿在操场边踱步,月光把她的影子和篮球架叠在一起,嘴里念念有词,像在和空气里的角色对话。
其实哪有什么突然的绽放。不过是有人把别人犹豫的时间,熬成了练功房的灯光;把别人抱怨的短板,磨成了独有的风格;把别人眼里的“弯路”,走成了自己的直道。
清江外国语学校的光荣榜上,她的名字旁多了行备注:“表演导演类综合全省第一”。但比这行字更动人的,是她留在练功房的那张便利贴,上面写着:“所谓优势,就是把‘做不到’熬成‘我做到了’。”
这世上从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有人在题海里找到方向,有人在舞台上看见光,重要的是敢在该折腾的年纪,给心里那点“想试试”的念头,多添一把火。就像向籽伽说的,“戏剧能让我体验百种人生,可这拼尽全力的当下,才是最真实的一种。”
教育家怀特海说过,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向籽伽的故事里,最打动人的从来不是那个“第一”的头衔,而是被唤醒的勇气——敢在既定轨道外踩出脚印,敢把零基础的热爱,种成自己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