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济:程派舞台上的叛逆者,生活里的守护者,人生藏着多少泪?
发布时间:2025-07-13 00:20:04 浏览量:2
2015年北京某剧院后台,82岁的李世济被徒弟搀扶着走向化妆镜。镜子里的老人满脸皱纹,可一戴上头面、穿上戏服,眼神突然亮了起来。当《锁麟囊》的前奏响起,她张口唱"春秋亭外风雨暴",台下立刻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谁也看不出,这位程派大师刚从糖尿病的剧痛中缓过来,更不知道她演出完还要赶回家给两个孙女做晚饭。
从被程砚秋认作义女的"小程砚秋",到痛失独子、独撑家庭的白发奶奶,李世济的人生就像她演了一辈子的程派戏,悲怆里藏着倔强,柔弱中透着风骨。
一、雪地里的拜师梦:那个被程砚秋拒之门外的"干女儿"
1943年的北平,大雪下了整整三天。12岁的李世济站在程砚秋家的朱漆大门外,棉鞋早就湿透,睫毛上结着冰碴子。她手里攥着刚抄好的《贺后骂殿》唱词,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让程四爷收自己为徒。
这个出身名门的小姑娘,祖父是民国中将李维源,父亲是李济深的秘书,却偏偏痴迷京剧。5岁时蹲在八仙桌底下,听姨妈学《女起解》,姨妈没学会,她倒一字不差地记了下来。12岁初见程砚秋,这位京剧大师摸着她的头笑:"这孩子眉眼真像我。"一句玩笑话,让李世济认定了要走程派的路。
程砚秋送她一对银碗、一双玛瑙小靴,认了她做义女,却始终不肯正式收徒。"戏班子太复杂,我不能让你入梨园。"大师的苦心,在执拗的少女听来却成了阻拦。于是每个雪天,她都去程家门前等,直到程砚秋开门时看见一个雪人似的小姑娘,长叹一声:"进来吧,教你唱,但不许入戏班。"
那段日子,李世济对着墙上的宣纸练唱,直到热气濡湿纸面;双腿夹着纸片练台步,头上顶的碗掉一次就罚自己多站一个时辰;为了不吵邻居,躲在厕所里对着酒坛子唱,常常练到耳鸣头晕。三年后在上海登台演《贺后骂殿》,台下观众惊呼"活脱脱一个小程砚秋",可程砚秋坐在台下,眉头却没舒展——他知道,这孩子一旦爱上舞台,就再也拉不回来了。
1952年,已经考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李世济,突然给父亲留了张字条:"女儿要去北京唱戏",转身就揣着程砚秋教的几出戏,组建了自己的京剧团。程砚秋气得拍桌子,却还是托人送去一箱行头:"告诉她,要唱就唱得像样点。"
二、琴师与青衣:那段在牛车上孕育的母子情
1973年的河北干校,42岁的李世济躺在漏风的土坯房里,手里攥着丈夫唐在炘送来的鸡蛋。这位41岁才怀孕的高龄产妇,白天顶着烈日种水稻,晚上用棉被堵着门窗练声——她跟着同屋的郭淑珍学声乐,心里盘算着:等孩子生下来,一定要教他唱程派。
唐在炘是程砚秋的琴师,也是她的"戏搭子"。1945年第一次给李世济伴奏,这个圣约翰大学的高材生就惊了:"12岁的小姑娘,嗓子里怎么像藏着千军万马?"十年相处,叔侄情慢慢变成了爱情,程砚秋笑着当媒人:"你们俩啊,一个唱得好,一个拉得妙,天生一对。"
特殊年代里,李世济被剃了阴阳头游街,唐在炘把她护在身后:"要斗就斗我,她是我媳妇。"她被下放到干校,他每个月坐火车去看她,在牛车上颠簸十几个小时,只为送一袋大米、几个鸡蛋。1974年李世济临盆,他租了辆牛车接她回北京,车轮碾过石子路,他就用棉袄裹着妻子,一路念叨:"快了,到家就能生了。"
儿子唐小皓的出生,成了夫妻俩最珍贵的礼物。这个在《锁麟囊》后台长大的孩子,刚会走路就跟着父母学台步,3岁在《文姬归汉》里演小皇子,嗓音清亮得像初春的黄莺。李世济常说:"这是老天爷补偿我们的。"
三、从舞台到灶台:那个痛失独子的白发奶奶
2001年夏天,李世济正在排《文姬归汉》,手机突然响了。电话那头,儿媳带着哭腔说:"小皓...出车祸了..."68岁的老人当场就晕了过去,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后台的地板上,戏服的水袖被泪水浸透了一大片。
独子唐小皓才27岁,刚成立文化公司,刚有了第二个女儿。葬礼上,李世济抱着才满月的小孙女,看着3岁的大孙女扯着自己的衣角问"爸爸去哪了",喉咙像被堵住一样发不出声。老伴唐在炘一夜白头,糖尿病急剧恶化,从此卧病在床。
2003年,25岁的儿媳要再婚,李世济拉着她的手说:"孩子留下吧,我和你爸还能动,不会拖累你。"两个孙女就这样成了她的牵挂。那时老两口退休金加起来不到4000块,唐在炘每天要吃好几种药,李世济就精打细算:早上买最便宜的棒面粥,中午把孙女的剩饭热一热,晚上才敢炒个青菜。
为了挣钱,70岁的她接下了"音配像"的活,每次录完能得200块。徒弟心疼她,说"师傅您别去了,我给您凑",她却摆摆手:"手心向上的日子不好过,我还有力气。"有次录《锁麟囊》,她突然低血糖发作,晕在录音棚里,醒来第一句话是"那段录完了吗"。
唐在炘去世后,李世济的日子更难了。尾椎旧伤发作时,她疼得直不起腰,却还要给放学的孙女做晚饭;糖尿病加重,最便宜的降糖药也舍不得天天吃,就多喝白开水硬扛。可只要有演出邀请,她从不拒绝——不是为了钱,是怕程派的戏没人看了。
有次在长安大戏院演《锁麟囊》,她唱到"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突然胸口剧痛,几乎喘不上气。后台徒弟要扶她下去,她却对乐队做了个"继续"的手势,硬是撑到谢幕。回到家,两个孙女端来温水和药片,大孙女说"奶奶你别唱了",小孙女抱着她的腿哭,她笑着擦去孩子的眼泪:"奶奶唱得动。"
四、最后的水袖:那个把程派唱进骨子里的"叛逆者"
李世济这辈子,总被人说"离经叛道"。
她删改《文姬归汉》的拖沓场次,有人骂"亵渎经典";她在程派伴奏里加进笙,被批"不伦不类";她让年轻人演《杜鹃山》,更被斥为"程派的叛徒"。可她看着台下越来越多的黑头发,只淡淡说:"戏是演给人看的,没人看,再经典也没用。"
1980年,她第一次把《锁麟囊》带上大学舞台,台下的大学生跟着"这才是人生难预料"的调子鼓掌,她就知道自己做对了。她教徒弟"既要像程先生,又要不像程先生",鼓励他们把流行歌曲的元素融进唱腔——这个当年被程砚秋警告"别入戏班"的姑娘,终究活成了程派最勇敢的革新者。
2016年5月,83岁的李世济躺在病床上,意识已经模糊。徒弟们围在床边,轻声唱《锁麟囊》给她听。当唱到"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时,老人的手指突然动了动,像在做水袖的动作。两个已经长大的孙女趴在床边,大孙女说"奶奶我会唱了",小孙女说"我给您录像了",她的眼角流下两滴泪,慢慢闭上了眼睛。
她的葬礼上,播放的不是哀乐,是她唱的《锁麟囊》。来送别的戏迷里,有白发苍苍的老票友,也有戴着耳机的00后——他们或许不知道她晚年的艰辛,却都记得那个在舞台上眼波流转、水袖翻飞的程派青衣。
如今李世济的两个孙女,一个成了京剧票友,业余时间在社区剧团唱程派;一个当了老师,教孩子们唱《红梅赞》。她们说"奶奶没走,她的戏还在"。就像程砚秋当年没看错,这个雪地里拜师的小姑娘,终究用一生证明: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是守着过去,而是让经典活在当下。
在京剧的长河里,李世济就像一颗倔强的石子,投入时激起波澜,沉淀后却让水流更清澈。她的水袖拂过舞台,也拂过生活的苦难,最终留下的,是一个艺术家最珍贵的底色——对艺术的痴,对生活的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