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舞台神话到人生智者:茅善玉离婚后凭什么活成沪剧界的常青树?
发布时间:2025-07-15 07:38:20 浏览量:2
沪剧迷们总说,提到茅善玉就像说起上海的外滩——她是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更是几代人共同的记忆。这个19岁就靠《璇子》红遍大江南北的女子,舞台上唱尽了别人的悲欢离合,生活里却也曾遭遇婚姻的寒流。但如今59岁的她,反而活成了沪剧界最令人羡慕的样子:既守住了传统艺术的根,又开出了属于自己的花。
黄金搭档的传奇:从舞台默契到商海沉浮
老戏迷们至今记得上世纪80年代的盛况:只要海报上印着"茅善玉、孙徐春"的名字,沪剧院的门票就会被一抢而空。这对金童玉女在《昨夜情》里演活了乱世情侣,在《姊妹俩》中诠释了血脉亲情,台下观众常常分不清,是角色在动情,还是他们本人在流露真心。
"他们站在那里就像一幅画。"一位资深票友回忆,"茅善玉的嗓子甜得像蜜,孙徐春的台风稳得像山,两人一开口一亮相,台下的掌声能把屋顶掀了。"
鲜为人知的是,这对舞台神话曾在90年代突然"消失"。原来他们揣着对沪剧的热爱和一股子闯劲,一起下海经商。有人说他们开了文化公司,有人传他们搞起了餐饮,直到1993年《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海报贴满上海街头,观众才惊觉:这对王牌回来了!
回归舞台的第一场演出,茅善玉一开口唱"月照纱窗影动摇",台下立刻响起雷鸣般的叫好声。那场戏演到凌晨,散场时还有观众堵在后台,捧着鲜花哭着说:"就等你们回来啊!"
婚姻转身:当生活剧本和舞台脚本不再重合
舞台上的神仙眷侣,生活里却有着不同的航向。很多人不知道,茅善玉的丈夫其实是圈外人陈建中。这段曾被亲友看好的婚姻,终究没能抵过岁月的打磨。
离婚消息传开时,正是她主演《今日梦圆》的关键时期。剧中她扮演地铁建设者的妻子,有段台词:"生活就像打隧道,总有看不见的石头要搬开。"台下观众听得红了眼眶,却没人知道,说这话时她自己正经历着人生的"塌方区"。
有次排练到深夜,她在后台偷偷抹眼泪,被小演员撞见。这个在舞台上从不怯场的艺术家,红着眼圈说:"别怕,人这辈子谁还没摔过跤?关键是得爬起来,拍干净身上的土。"
破茧之路:把人生感悟唱进戏里
离婚后的茅善玉像变了个人。以前她总说"戏是戏,生活是生活",后来却把日子过成了最好的剧本。
她开始尝试从没演过的角色:《石榴裙下》里泼辣的商户女,《瑞珏》中隐忍的旧式太太,甚至在新编沪剧《敦煌女儿》里挑战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有次记者问她:"为什么突然敢演这么复杂的角色?"她笑着说:"经历过风雨,才懂角色心里的那点疼。"
更让人佩服的是她对沪剧的"野心"。这几年她带着年轻演员搞直播,在短视频里教大家唱《金丝鸟》,甚至把沪剧唱段改编成流行曲调。有老艺术家不理解:"这不是瞎折腾吗?"她却反驳:"再好的宝贝,锁在箱子里也会生锈。"
去年她走进上海戏剧学院,给00后学生上大师课。一个女生怯生生地说"沪剧太老了",她没生气,反而笑着递过话筒:"你唱段喜欢的流行歌,咱们试试用沪剧调门唱出来。"那堂课结束时,全班学生都能哼上两句"为你打开一扇窗"。
生活智者:独处时也能把日子过成诗
如今的茅善玉,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她的朋友圈里没有明星应酬,更多是书房里摊开的剧本,旅行时拍的古镇炊烟,还有亲手种的绣球花。
有次去苏州采风,她在平江路的老茶馆里听评弹,突然掏出小本子记旋律。同行的人问她干嘛,她说:"这段转音有意思,能用到新戏里。"原来艺术的灵感,藏在寻常巷陌的烟火气里。
面对感情,她也多了份通透。采访时被问到是否还相信爱情,她坦然道:"就像沪剧里唱的'有缘千里来相会',缘分没到就先爱自己。你看舞台上的主角,不都是先把自己立住了,故事才好看吗?"
从19岁惊艳舞台到59岁依然活跃,茅善玉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传奇从不是一路坦途,而是在人生的岔路口,既能守住初心,又敢迈出新步。就像她常说的:"沪剧的调门能高八度,人生的坎儿也能跨过去。"
如今沪剧院的排练厅里,还挂着她写的字:"戏要唱给懂的人听,日子要过给自己看。"这大概就是一个艺术家最动人的人生剧本——不在别人的眼光里演戏,只在自己的生活里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