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平坝双硐:女儿身舞动六百年地戏 破界传承续写“活化石”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07-16 01:46:07  浏览量:1

在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兴旺村双硐组,一支由女性主导的地戏队正打破六百年“传男不传女”的传统,用她们的坚韧与热爱,让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屯堡地戏焕发新生,书写非遗传承动人篇章。

走进天龙镇兴旺村双硐组的老体活动中心,锣鼓铿锵。一群女性身披彩袍、面戴木雕面具,正刻苦排练屯堡地戏。她们矫健的身姿,正悄然改写这门古老艺术六百年的性别规则。

地戏,又称“跳神”,源自明代军傩,演绎《三国》《说唐》等忠勇故事。然而,“传男不传女”的古训,曾将女性隔绝于戏台之外。

“古时男性能够从军,在部队上打仗。女性只能在家绣花、纺织,做做饭菜、种种庄稼。新社会的发展,全国人民不分男女都能够为国家作贡献,做出一些卓越的成绩来。地戏也不分男女就叫她们来跳,男子能做的女子也能做。地戏传承到我们这一代的时候,已经是第14代了。一来到双硐定居后,就成立了双硐地戏队,当时主要跳的是薛仁贵征东。”双硐地戏队负责人陈先金说。

75岁的负责人陈先金亲历了地戏的兴衰。青壮年外流导致传承断层,老艺人们心急如焚。为挽救这门十四代相传的艺术,他们大胆打破禁忌,力邀女性加入。挨家劝说下,首批20余名女性勇敢报名。

陈先金表示:“虽然现在地戏传承与发展仍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我们有信心,男生不来跳,我们就推陈出新,把女同志召集在一起来练,刻苦地训练,把我们的地戏传承下去。老一辈人也是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教,毫无保留地把自身所学的地戏技艺传承给她们,演一场戏就要演出这场戏里面角色的个性。”

然而,传承的重任落在了一群平均年龄过半百的老人肩上。陈先金和他的老伙伴们,已是古稀甚至耄耋之年,时间的紧迫感从未如此强烈。在老艺人们“毫无保留”的传授下,零基础的女学员开始了艰苦学习。陈保凤便是其中之一,如今她已是女子队长。

双硐女子地戏队队长陈保凤说:“我是从2020年开始学的地戏,老人家教得也仔细。我们刚开始学的时候,手脚混乱,不协调。后来学了一段时间,就勉强可以跳一出戏了。直到学了两三年,才可以出去表演,锻炼胆量的同时,也把我们的地戏宣传出去。”

从手足无措到登台表演,陈保凤和姐妹们信念坚定,不能让老祖宗的东西丢了。晒谷场、活动室都是排练场,背着孙子练身段是常态。五年磨砺,她们不仅在村中献艺,更走出双硐,受邀到各地展演。更可喜的是,新生代力量也开始加入。15岁的石清阳便是其中代表。

“我从12岁就开始学地戏,因为家里面没有人去学这个,寨子里面学地戏的年轻人很少,我是跟着七八十岁的老爷爷学的。因为我们对地戏的喜爱,我就带着村里面的年轻人和弟弟一起去练习地戏,希望我们能把地戏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双硐地戏新生代力量石清阳说。

石清阳在村中学艺,在校参与社团活动。为培育“活水”,兴旺村将双硐小学设为“地戏学习基地”,全方位做好地戏传承工作。

这支队伍,女性16人、青少年4人、老年男性10人,跨越70年,绘就“男女同场、老幼共舞”的破界图景。从禁忌到破界,从濒危到新生,双硐地戏队以坚守与创新,让古老“活化石”重焕生机,成为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六百年戏魂,在新一代的舞动中,奔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