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白公馆飞出一只金丝鸟!沪剧大佬这波操作,把百年洋房变成活舞台

发布时间:2025-07-16 04:11:28  浏览量:1

你见过在百年老洋房里开演唱会的吗?不是那种挤在体育馆里的喧闹场面,而是演员从旋转楼梯飘下来,唱到动情处推开雕花窗,连笼子里的金丝鸟都跟着剧情飞向天空——这不是电影里的浪漫桥段,而是上海沪剧艺术节闭幕式上真实发生的场景。

一脚踏进1930年代的上海:白公馆里藏着多少戏?

汾阳路150号的白公馆,是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在上海留下的经典作品。百年前,这里或许有旗袍小姐倚着露台栏杆看雨,或许有留声机里传出周旋的靡靡之音;百年后,当沪剧演员穿着西装旗袍从二楼主楼梯缓缓走下,木质地板发出"咯吱"声响,恍惚间时光都在这栋建筑里打了个结。

闭幕式当天的布置藏着太多巧思:草坪步道旁摆着白色藤椅,观众坐着就能看见演员从沪剧传习馆的玻璃门里"走"进剧情;露台上架着交响乐队,那些雕花栏杆都是按百年前的图纸修复的;连树上缠绕的灯带都不是随意挂的,暗合着沪剧里"花园会"的经典场景。

最绝的是《璇子》选段的演出。当紫华沪剧团的王彩珍和朱麟飞在三楼窗口唱出"金丝鸟,在笼中,望蓝天"时,楼下台阶上的茅善玉轻轻拉开鸟笼门。一只羽翼金黄的鸟扑棱棱飞向夜空,那一刻观众席里响起的不只是掌声,还有此起彼伏的"哇"——这哪里是看戏,分明是自己也成了戏里的人。

250出西装旗袍戏:沪剧才是上海人的"城市记忆"

很多人不知道,沪剧才是最懂上海的艺术。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起,沪剧人就把弄堂里的家长里短、洋房里的爱恨情仇搬上舞台,一口气创作了250多出西装旗袍戏。这些戏里有静安寺的电车声,有霞飞路的梧桐树,甚至连角色喝的咖啡牌子都带着老上海的讲究。

就像这次演出的《大雷雨》"人盼成双月盼圆",唱的是老式石库门里的婆媳矛盾;《董梅卿》"送情郎"里,那把油纸伞的褶皱都藏着法租界的雨景;还有《雷雨》的"花园会",光是演员站的露台角度,就和老洋房的结构严丝合缝。难怪老观众说:"闭着眼睛听沪剧,都能闻见弄堂里的煤球香。"

民营院团的加入更添了烟火气。勤苑沪剧团的演员带着嘉定口音,唱起戏来像邻居在讲故事;文慧沪剧团的《石榴裙下》把现代上海姑娘的娇俏揉进了唱腔里。当所有演员在《魂断蓝桥》的圆舞曲中拉起观众跳舞时,穿运动鞋的年轻人和踩皮鞋的老先生手拉手转圈,倒像是沪剧里的新旧时光在共舞。

从"看戏"到"活在戏里":白公馆要变成沪剧的"时光机"

闭幕式不是结束,而是这栋老建筑"重生"的开始。茅善玉说,以后白公馆要变成"能走进去的沪剧博物馆":一楼的传习馆明年对外开放,道具仓库里的老沙发、留声机都会搬进来,你坐的椅子可能就是《罗汉钱》里主角用过的同款;二楼会定期演"环境戏剧",观众走在楼梯上说不定就撞见演员在说台词;连花园里的那棵老樟树,都可能成为某出新戏的"角色"。

这可不是随口说说的噱头。沪剧从来就不是锁在剧院里的艺术——早年艺人们在茶馆里"唱新闻",听众嗑着瓜子就能点戏;后来在弄堂口搭台子,邻居们端着饭碗就能看一下午。现在把剧场搬进百年洋房,不过是让沪剧回到了最本真的状态:艺术就该长在生活里。

就像那只被放飞的金丝鸟,或许正象征着传统艺术的新可能。当老洋房不再只是"建筑可阅读"的标牌,当沪剧不再只出现在演出海报上,当观众能在旋转楼梯上遇见百年前的剧情——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才算真正活了过来。

下次路过汾阳路,说不定你会听见某扇窗里传出沪剧的唱腔。别惊讶,那是白公馆在邀请你,进去当一回戏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