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沪剧舞台上的恩怨与传奇:孙徐春的艺术人生与那些被热议的名字

发布时间:2025-07-15 05:13:12  浏览量:2

沪剧爱好者的微信群里,这个问题每隔几个月就会被翻出来讨论。有人说见过他和杨梅在剧团排练场吃盒饭,有人坚持"倪幸佳才是正牌前妻",直到2021年某篇报道里一句"沪剧班同学早已离婚",才让这场持续多年的猜测有了新的注脚。

在沪剧百年的长河里,孙徐春的名字像颗独特的星——他让传统沪剧唱出了流行味,也让观众在他的戏里戏外,看到了比剧情更曲折的人生。

一、从宁波少年到沪剧顶流:他把王派唱腔唱成了时代金曲

1960年出生的孙徐春,带着宁波人特有的韧劲闯进沪剧界。14岁考进上海沪剧团学馆时,老师说他"嗓子像裹着蜜的砂纸",粗粝里带着甜。每天天不亮就去复兴公园喊嗓子,对着录音机模仿王盘声的《珍珠塔》,三年后第一次登台演《庵堂相会》的陈宰庭,一开口就被台下老观众喊"好苗子"。

1979年留团时,沪剧正面临"年轻人不爱听"的困境。23岁的孙徐春在《逃犯》里演失足青年,大胆把流行歌曲的转音融进唱段。当"月朦胧鸟朦胧"的旋律从沪剧舞台飘出时,后排的年轻观众突然站起来鼓掌——这是沪剧院第一次听到如此热烈的喝彩。

后来他在《血染姊妹花》里唱"黄浦江边月照人",借鉴美声唱法的气声技巧,让原本悲情的唱段多了层缠绵。有唱片公司找上门,把这段唱腔做成磁带,竟在1985年卖了三十万盒,相当于那时上海每户人家都有一盘。

同事说他"疯魔",为了《牛仔女》里的西部牛仔造型,愣是把头发留到肩膀,对着镜子练甩头动作;演《家》里的觉慧时,把巴金原著翻得卷了边,说"要让观众在沪剧里看到年轻人的热血"。从传统戏到现代剧,他像块海绵吸收着各种养分,最终把王派唱腔酿成了带着个人印记的"春腔"。

二、戏外的情感谜团:那些被传过的名字与真相

"孙徐春和杨梅在食堂吵架了!"1982年的沪剧团食堂,这段八卦像长了翅膀。当时两人都是刚毕业的新人,在《小巷之花》里演情侣,戏里戏外都形影不离。有次排练到深夜,孙徐春骑着自行车送杨梅回家,被巡逻的联防队员拦住,解释了半天才说清"我们是演夫妻的"。

后来他们真成了夫妻,儿子出生那年,孙徐春正在外地巡演,杨梅抱着襁褓里的孙杨去站台接他,他从火车上跳下来,把奖牌挂在婴儿车上:"这是给我儿子的见面礼。"

这段沪剧班同学的婚姻,最终没能敌过聚少离多。有人说"是孙徐春红了以后变心",但剧团老职工记得,离婚那天,杨梅来收拾东西,孙徐春站在门口递过去一个保温桶:"你胃不好,记得喝粥。"

至于被传成"前妻"的倪幸佳,其实是合作最多的搭档。两人在《碧海青天夜夜心》里演牛郎织女,戏服还没脱就被观众围堵:"你们现实里是不是一对?"倪幸佳红着脸摆手,孙徐春笑着打圆场:"我们是舞台夫妻,台下是兄妹。"

2021年有消息说"倪幸佳去世",她的同事直接发了张她在排练场的照片:"人家正排新戏呢,别瞎传。"照片里的倪幸佳穿着练功服,手里拿着剧本,和孙徐春讨论着唱腔——原来有些缘分,注定只能在舞台上延续。

如今的孙徐春,身边有了新的陪伴。有香港观众在粤剧后台见过他,说他陪着一位女士看排练,"说话时眼睛里的温柔,像极了他戏里的样子"。至于具体是谁,他从没回应过,只在采访里说:"过日子和唱戏一样,适合自己的调门最重要。"

三、那些年一起在沪剧舞台上发光的人

沪剧界的黄金年代,从来不只孙徐春一个人在闪耀。

马莉莉就像位百变女王,既能把丁是娥的明快、石筱英的软糯融在《罗汉钱》里,又能在《杨乃武与小白菜》里唱出杨派的苍凉。她收程臻为徒时,特意把自己的演出笔记送出去:"唱腔要学,但更要唱出自己的魂。"程臻后来在《雷雨》里演繁漪,把杨派的悲情唱得更有爆发力,有人说"青出于蓝",马莉莉却笑着说"这是沪剧该有的样子"。

凌月刚则是反派专业户。在《啼笑因缘》里演沈三强,一个挑眉的动作就让观众恨得牙痒痒;《董梅卿》里的林朝奇,表面斯文内里阴狠,他特意观察赌场老板的神态,把角色的贪婪藏在捋袖子的小动作里。后台的年轻演员偷学他的表演,他从不藏私:"反派不是脸谱,是要让观众看到他坏的根源。"

还有1997年去世的汪秀英,这位老艺人演了一辈子丑角,临终前还在病床上教徒弟"丑角不能让人笑,要让人笑完了想"。她的《阿必大回娘家》,把势利的婆母演得既可气又可怜,成了沪剧教材里的范本。

这些人就像沪剧舞台上的星辰,各自闪烁又相互映照,才让那方舞台始终亮着光。

四、当传奇照进现实:沪剧人的坚守与传承

去年冬天,有人在上海沪剧院的排练厅,看到63岁的孙徐春带着年轻演员练《庵堂相会》。他示范陈宰庭的台步时,膝盖弯到90度,说"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转头又让学员加段rap试试,"要让00后也觉得沪剧酷"。

隔壁排练厅里,倪幸佳正指导徒弟练水袖,59岁的她动作依旧利落,说"只要还能抬手,就得上台"。而凌月刚带着《董梅卿》的复排剧组,对着老录像一点点抠细节,"要让新观众知道,沪剧的反派有多迷人"。

从孙徐春14岁喊嗓子的清晨,到如今年轻演员对着直播镜头唱沪剧,时代在变,但沪剧人骨子里的执拗没变。他们在戏里演绎别人的人生,在戏外书写自己的传奇,那些被热议的恩怨、被猜测的过往,终究都成了沪剧长河里的浪花。

就像孙徐春在《家》里的那句唱词:"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可初心还在老地方。"对于沪剧人来说,舞台就是初心所在,只要幕布拉开,他们就永远是那个为戏而生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