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采风:深入一线,光影绘就沃土新篇
发布时间:2025-07-16 20:45:53 浏览量:1
6月23日至29日,在中国摄影家协会、河南省文联与漯河市委市政府的协同推进下,“中原沃土·食尚漯河”摄影采风创作活动在河南省漯河市举办。来自中国摄协、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和漯河市摄影家协会的36位摄影家(其中8名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奖者)组成采风团,分6组深入漯河市大型企业、美丽乡村、农业示范园、城市社区、风景名胜,文化古迹等地开展集中采风创作,旨在全面展示漯河建设“食品名城、创新之城、幸福之城”的风貌,达到一举多效的目标,不仅为第十二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平行展储备了千余幅精品力作,也试图探索出一条文化赋能城市发展的创新路径。
采风团在漯河城市展示馆采风创作 张雪莲摄
协同推进,多方联动中国摄协、河南省文联及漯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次活动,组建了工作专班,出台了工作方案,制定了工作推进台账,形成了“多向发力、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为办好此次集中摄影采风活动提供了强有力保障。中国摄协组织专家来漯考察、论证,选派6位资深摄影师(其中5位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奖者)莅漯采风,并在专家团抵达漯河的当晚,组织采风团进行政治学习,严格采风纪律,确保此次活动务实高效。与此同时,河南省文联也给予了全方位支持。河南省文联党组书记方启雄召集河南省摄协进行专题研究,河南省摄协在全省筛选12位优秀摄影师(其中3位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奖者)充实到采风团。漯河市委宣传部组织召开工作推进会,并选派3名优秀干部来市文联帮助组织开展此次采风活动。
而早在今年伊始,漯河市文联就结合市政府工作报告,系统梳理了漯河市亮点、重点工作,并初步起草了举办第十二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平行展的征稿启事,明确聚焦乡村振兴和农业发展、食品产业链群生态、科技创新发展态势、城市建设发展新面貌、文化旅游丰富内涵、群众幸福生活场景等六大主题,并与中国摄协、河南省摄协进行多次沟通,确定平行展和采风活动主题定为“中原沃土·食尚漯河”,意在通过展示漯河发展全貌,展示中原风采,彰显中国时代发展脉动。为确保此次摄影采风创作活动的效果,漯河市文联分别给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文广旅局、市沙澧河建设运营保障中心发函,分领域筛选采风点位。各单位共上报采风点位130多个,积极提供体现漯河特色的点位,力求全方位展现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最终,全市共筛选150余个点位,涵盖“三城”建设、“六大”拍摄主题的方方面面。这些细致工作为突出每个点位的特色亮点,确保摄影师在每个采风点都能有新视角、新创作,避免同质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参与本次采风活动的摄影家实现了从中国文联到县区级文联的四级联动,活动中的每个环节都有文联工作人员的身影。另外,此次采风活动涉及漯河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旅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沙澧河建设运营保障中心等十多个市直单位,参与人员达120多人;各县区和3个功能区的参与人员达300多人次。通过层层发动,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工作格局。
拍摄舞阳农民画 朱淑勤摄
在村集体经济产业园采风 朱熹洋摄
强化措施,立体宣传为保证采风活动有序有效地进行,漯河市文联多次召开内部会议,对活动的接待、采风活动的具体预案、信息宣传等工作进行了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经过26次的反复修改,编印了采风活动手册。在具体人员分配上,采风团队实行“123”配比方式分组,将采风团分为6个采风小组,每组由1名中国摄协专家、2名河南省摄协专家、3名漯河市摄协成员组成,每组配备1名小组联络员和漯河市摄协联络员,市摄协采风人员“一对一”服务中国摄协、省摄协专家,专家现场“一对一”“手把手”指导市摄协参加采风人员,全程同步参与采风创作活动。每个采风小组明确由县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统筹协调,县区文联主席全程陪同参与做好具体协调工作;市委宣传部和市文联选派优秀干部作为小组联络员下沉采风一线,做好服务保障、沟通协调、信息收集等事项。另外,面对点位分散、时间有限、需求多元的挑战,漯河市文联采风活动专班创新采用“六组并行+弹性调度”机制,建立日总结日报送制度,联络员每天对采风创作活动进行总结,查找不足,梳理熟悉第二天点位,根据前一日成果实时优化次日计划,确保更科学、合理地完成采风活动。
采风活动开始前,第十二届农民摄影大展专班就启动了宣传组的各项工作,文联组织写作小组,撰写预热稿件,提前在公众号上发布,随后多家新媒体集中转发,为开展此次采风活动营造了氛围。活动启动当天,省市6家主流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漯河日报社还制定了摄影采风活动宣传方案,选派3名记者全过程跟踪报道;漯河广播电视台记者对摄影名家进行专题采访,并由“漯河会客厅”专访组对此次采风活动进行了跟踪拍摄,并制作了5期专题节目,形成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双向”发力的宣传格局。采风期间,中国摄协纪实摄影委员会委员毛建军将其在本次采风活动中所拍摄的图片,以《探访“文化上早期中国的萌芽和文化基因宝库”——贾湖遗址》为题刊发在中新网上,点击量达40多万。
虽然采风活动已结束,但漯河日报推出的采风活动综述稿《聚焦时光光影 讲述漯河故事》及刘鲁豫等专家的专访稿依旧引人关注。活动期间,参与者通过制作美篇,或社交账号进行宣传,仅6月28日晚上“千机飞只有漯河”现场,观众上万人,每个人都在用手机拍摄转发,形成了被漯河活动刷屏的宣传态势,起到了大流量、全覆盖的良好宣传效果,有效地扩大了此次采风活动的辐射度和影响力。
记录田间地头农民劳作场景 郭江磊摄
全方位拍摄,“结对”创作本次采风活动中,6个小组分别赴市直点位和县区,围绕“三城”建设,聚焦“六大”拍摄主题,创作出1000余幅摄影作品,全方位展示了漯河经济社会发展成就。采风团深入双汇、卫龙、亿嘉鑫、宏图、三剑客、景田、南街村、中盐舞阳盐化有限公司等食品企业,利通液压、恒丰机械、国泰达鸣、天衡机械等机械制造业,中原食品实验室、益恒源生物、微康生物等高新技术产业,贾湖遗址博物馆、许慎文化园、小商桥等漯河人文历史文化地,大李村、老应村、半坡朱村、胡桥村等美丽乡村,八一路社区、五里庙社区、新华社区、漓江路社区等城市社区进行采风拍摄,定格了“沙河晚晴”的绝美瞬间与农民的质朴幸福,记录了北舞渡胡辣汤烟火气的早市灵魂和晚间烧烤架升腾的市井生命力,凝练了南街村的奋斗故事和蓬勃生机,见证了高水平高中的特色办学创新实践,聚焦了龙头企业的食品产业链的发展态势,呈现了中原食品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及智能装备产业、电力装备产业、高压流体产业的高科技成效,留存了居民幸福生活,描绘了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展示了城市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立体画卷,解码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漯河范式。
拍摄舞阳夜市 陈更生摄
秉承“一切为了出片”“用作品说话”的信念,采风团分赴不同县区机动灵活开展采风活动。例如,某日凌晨4点多,第五小组由河南省摄协副主席王河宁带领出发,前往临颍县黄龙湿地公园及食尚年华景区拍摄,并于当天晚上9点再出发,前往顺丰物流分拣车间拍摄作业现场;第三小组中,摄影家李靖、李英杰两天两次深入经济技术开发区圆通物流分拣车间、漯河亿家馨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线拍摄;摄影家陈更生率队于凌晨5点冒雨挺进北舞渡,河南省摄协副主席吴玮为深度记录北舞渡的晨昏全貌、完成胡辣汤非遗传承人专访,独自一人驻守北舞渡,凌晨4点专访闪氏胡辣汤传承人,抓拍“沙河晚晴”的绝美瞬间;中国摄协副主席、河南省摄协主席刘鲁豫在一天采风活动结束后,顾不上吃饭,就投入为漯河市摄协爱好者点评指导的工作中去……摄影家们的敬业精神和务实作风为漯河市文联系统树立了榜样,确保了活动效果。
“参与这次采风活动将成为一次难忘的人生经历。”漯河市文联工作人员杜舸与摄影专家吴玮进行了深入交流,吴玮给予他的人生指导,让刚入职场的他深受感动。本次采风活动中,中国摄协、河南省摄协共选派18名摄影名家深入漯河,提供给漯河市摄协成员直接学习的机会。通过结对学习,摄影家面对面点评,让漯河市摄影人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拍摄圆通物流自动化分拣车间 曹秋霞摄
文艺赋能,扎根人民这是一场以光影为载体的文化实践,摄影艺术在这场采风活动中充分发挥了连接党群关系的桥梁纽带作用。摄影家与机关干部深入基层、贴近群众,通过镜头记录民生百态,以艺术形式展现漯河的美食文化与乡土风情。这一实践不仅锤炼了干部队伍的工作作风,更践行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新时代文艺工作提供了鲜活样本。
采风过程中,摄影家和机关干部俯身倾听,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在创作中感知群众生活,既提升了干部的服务意识,也增强了群众对党政工作的认同感,摄影艺术成为干群情感交融的“连心桥”。尤其通过聚焦漯河“三城”建设,摄影作品生动呈现了漯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面貌、新成效,形成了“以文艺赋能经济发展”的工作模式。当然,在本次活动中,机制建设提供了基本保障,尤其是实行“文艺采风+基层调研”的工作机制,定期组织创作与交流,秉持“人民文艺”理念,让艺术创作与民生需求同频共振,真正实现了艺术价值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南街村印刷车间 刘红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