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兰英: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白毛女》何其经典!
发布时间:2025-07-16 18:59:03 浏览量:2
2025年3月,12集音乐电视剧《郭兰英》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如同一阵春风拂过中国大地,迅速掀起了一股"郭兰英热"。这部传记片以罕见的规格为一位健在的艺术家立传,剧中穿插的郭兰英原唱歌曲更是让观众重新领略到纯粹的艺术魅力。一位中学教师在观看后感慨:"郭兰英的歌声带我回到了那个火热的年代,唤醒了记忆深处最美好的东西。"
郭兰英的艺术人生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现当代音乐史。从旧社会的苦孩子到新中国的艺术家,她的歌声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在革命年代,《我的祖国》《南泥湾》等歌曲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在建设时期,《绣金匾》《人说山西好风光》描绘了祖国的壮美山河。这些作品之所以能穿越时空打动人心,正是因为它们扎根于人民生活的沃土,饱含着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
黄土高原的风沙磨砺出郭兰英坚韧的性格。在平遥乡下,每当夜幕降临,村里的戏台就成了小兰英最向往的地方。她常常趴在台角,目不转睛地看着演员们的一招一式,回家后对着水缸练习身段,在麦田里吊嗓子。乡亲们都说:"这丫头唱得比广播里还好听。"
十二岁那年,郭兰英被送进太原戏班学艺。班主手里的藤条不知打断多少根,她硬是咬着牙把基本功练得扎扎实实。清晨五点起来压腿,夜里借着月光背戏文,膝盖上的淤青从未消退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她第一次正式登台唱《打金枝》,清亮的嗓音穿透戏院,观众席爆发出雷鸣般的喝彩
战乱年代,这个倔强的山西姑娘辗转来到张家口。烫着时髦的卷发,踩着高跟鞋在台上唱《玉堂春》时,她已是塞外最红的角儿。但那些珠光宝气的戏服裹着的,始终是颗不安分的心。直到那个雪后的清晨,她在街头看见华北联大文工团的演出——穿着粗布军装的演员们唱着《兄妹开荒》,台下工人们跟着节奏拍手,那种质朴的欢乐像闪电般击中了她。
戏班老师娘哭着阻拦:"你疯了?放着金饭碗不要,去当什么文艺兵!"郭兰英却默默摘下金耳环,换上粗布军装。在新歌剧《白毛女》的排练场上,当导演要求她忘记程式化的戏曲动作,用真实情感表现喜儿的苦难时,她突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从此,名角郭兰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文艺战士郭兰英,她的歌声开始为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而唱。
文工团的老同志还记得,这个从旧戏班来的姑娘第一天报到时,盯着墙上的毛主席像看了很久,突然深深鞠了一躬。华北联大的院子里,她总是最早起来练功的那个,对着初升的太阳开嗓,把戏曲唱腔揉进革命歌曲里。
在排练《白毛女》的日子里,郭兰英常常彻夜难眠。她想起小时候亲眼见过的地主逼债场景,那些记忆让喜儿的哭诉格外真实。石家庄首演那晚,当唱到"北风吹"时,台下传来压抑的啜泣声。谢幕时,周恩来同志握着她的手说:"你把劳动人民的苦难唱活了。"此后三年,她的足迹遍布华北战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歌舞剧院的排练厅里,郭兰英依然保持着战争年代的作风。她反复琢磨《妇女自由歌》的每个吐字,要求自己唱出"从地狱到天堂"的蜕变感。在布达佩斯的舞台上,当唱到"妇女在最底层"时,许多外国观众潸然泪下。评委们惊讶于这个东方女子如何能用歌声传递如此强烈的情感冲击。
电影《上甘岭》的录音棚里,郭兰英对着歌词本发呆。"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旋律在她心里转了千百遍。录音时,她眼前浮现出慰问志愿军时见过的鸭绿江,歌声里便有了祖国的壮美。这首歌后来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几代人共同的记忆。《东方红》排练期间,她特意去南泥湾体验生活,和老乡们同吃同住。
歌剧《小二黑结婚》里,她塑造的小芹既活泼又倔强。首演时,台下的农村姑娘指着舞台说:"这就是咱村的小芹!"在排练《刘胡兰》时,她走访了英雄的故乡,站在烈士就义的铡刀前久久伫立。当演到"怕死不当共产党"的经典场面时,她眼中迸发的光芒让全场观众肃然起敬。
郭兰英的歌声里永远带着黄土高原的质朴。即使后来出访各国,受到外国元首接见,她依然保持着农家女儿的本色。有次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后,周总理打趣道:"你这个'洋嗓子',唱的还是山西梆子的味道。"她回答:"我唱的是老百姓的心声。"这句话道出了她艺术生命的真谛。
寒冬腊月的排练厅里,郭兰英正在反复练习《南泥湾》的唱段。她注意到后排坐着位穿着普通中山装的中年人,正认真地做着笔记。直到休息时,她才认出那是刘少奇主席。令她惊讶的是,刘少奇竟能准确指出她在第三段"又战斗来又生产"的拖腔处理上可以更明快些。"南泥湾精神是充满干劲的,"他和蔼地说,"歌声里要有开荒时䦆头落地的力度。"说着还模仿起农民挥锄的动作,逗得在场演员都笑了起来。
第二天清晨,郭兰英发现排练厅的钢琴上放着一本手抄的陕北民歌集,扉页上题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毛笔字。后来才知道,这是刘少奇连夜让秘书从延安时期的工作笔记里整理出来的。其中用红笔标注的《秋收小调》,正是《南泥湾》的原始曲调来源。郭兰英捧着这本已经泛黄的笔记本,指尖抚过那些褪色的墨水字迹,仿佛触摸到了革命文艺最本真的脉搏。
最令人动容的是在正式演出前的彩排。当郭兰英唱到"鲜花送模范"时,刘少奇突然叫停。他缓步走上舞台,指着背景板上南泥湾的布景说:"这里的稻田画得太整齐了,实际开荒时地块都是歪歪斜斜的。"他接过道具䦆头,向演员们演示当年三五九旅战士开荒的姿势——右腿前弓,腰部下沉,每一䦆都要掘起碗口大的土块。"艺术样板不能脱离生活样板,"
这次合作后,刘少奇经常邀请郭兰英参加文艺座谈会。有次谈到新歌剧创作,他特意让人搬来两张条凳,和郭兰英并排坐在中南海的玉兰树下。"你们文艺工作者就像这些玉兰,"他指着树上初绽的花苞,"既要向上接受阳光,又要向下扎根泥土。"这句话成了郭兰英终身的艺术信条。
五十岁的郭兰英重新排练《白毛女》时,让年轻演员们都看呆了。每天清晨,排练厅里最早响起的就是她吊嗓子的声音。为了找回当年的感觉,她特意让服装师做了双粗布鞋,说这样踩台步才有实感。演出时,那段"红头绳"唱段依旧清亮动人,仿佛时光倒流回三十年前。
重返舞台的日子里,郭兰英总爱穿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有年轻歌手问她保持嗓音的秘诀,她指着窗外的白杨树说:"得把根扎在土里。"每次谢幕时,她都会向着最便宜的座位区深深鞠躬,因为知道那里坐着最普通的劳动者。当记者问她为何如此拼命时,她只是简单地说:"我的歌声是人民给的,自然要还给人民。"面对一些样板戏的争议,郭兰英也勇敢的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白毛女》何其经典!我实在无法理解一些专家对样板戏的批判,只怕也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入党宣誓那天,郭兰英特意穿上了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当她举起右手时,手指微微发抖,不是紧张,而是三十五年的期盼终于成真。从华北联大的小战士到如今两鬓斑白的老艺术家,那份赤诚从未改变。组织部的同志递来党徽时,她双手接过,像捧着珍宝般小心翼翼地别在胸前。
离开舞台后的日子并不好过。有段时间,郭兰英总是不自觉地走到剧院门口,听见里面传出的排练声就挪不动步。直到有天,她看见一群孩子在胡同里咿咿呀呀地学唱《我的祖国》,跑调的歌声让她突然找到了新方向。变卖首饰时,她只留下周总理送的那枚胸针,其余的都换成了办学资金。番禺的校舍选址时,她坚持要靠近农田,"艺术不能离开土地",这是她常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