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太原|琉璃烧制技艺:流光飞舞绘梦华
发布时间:2025-08-06 16:40:53 浏览量:1
苏永军在为素白琉璃施釉
那一抹神秘的幽蓝,在葛原生的梦里,明明灭灭,若隐若现。
26年里,无数个长夜,他坐在窑火前守候,企盼着绝美的蓝色出现。
“幸逢琉璃此生缘,入门苏氏艺中传。”2025年8月,忆及与琉璃的因缘、复现失传的“孔雀蓝”之艰难,85岁的葛原生,轻轻念着自己写的诗,眼里隐然有泪光。
1979年,山西多地修复古建文物,急需大批琉璃构件。在此背景下,太原南郊区郝庄公社筹办琉璃工厂。缺人缺技术,是横亘在眼前的难题,寻找琉璃工匠,成为郝庄公社干部葛原生的紧迫任务。
当年6月,葛原生在东山马庄山头村找到了苏式琉璃的后人苏杰。
听说要修建琉璃厂,苏杰当场表态“全力以赴!”——苏氏琉璃在明代便已闻名三晋。苏家烧制的琉璃瓦曾被用于故宫的修建。1937年11月,太原在日寇的铁蹄下沦陷。从此,苏家人很少再烧制琉璃。新中国成立后,苏杰转型为陶瓷工匠。
葛原生任副厂长,苏杰担任技术指导,太原郝庄公社琉璃厂就这样办了起来。
在苏杰的培训下,工人们很快掌握了烧制琉璃的主要技法。但是,最关键的制釉技术,苏家向来秘不外传。
这个困难怎么解决?苏杰考虑再三,提出一个出人意料的方案——他决定将这项技艺传给葛原生。之所以没有从自己的5个儿子里选,主要是因为葛原生人品好,还有大学学历,能更深刻地理解这门技艺。
葛原生深感责任重大,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在苏杰的指导下,厂里很快烧制出了绿色和黄色的琉璃瓦。
这批瓦片被用到了古建修复中。然而,苏家最拿手的“孔雀蓝”并没有烧制出来——“孔雀蓝”的配方失传已逾百年。苏杰也没见过,只知道配方里有火硝。
葛原生讲述苏式琉璃的传承历史
师父难过的表情,很长时间在葛原生心里挥之不去。他下定决心,一定要破解“孔雀蓝”之谜。
两年的时间,上百次实验,失败,失败,还是失败。烧制出的块状物,被他堆放到麻袋中。1981年秋天,葛原生把它们粉碎混合后放进了窑炉。
奇迹意外出现了,这回,竟真的烧出华丽高贵的蓝色!但是,数据找不到,顽皮的蓝色像是在捉迷藏,有时会出现,有时又完全消失。
即便如此,葛原生仍然十分激动,不稳定的蓝色,也是“孔雀蓝”!就在这一年,他与师父合作,烧制出了两块“孔雀蓝”龙壁,它们被安装于永祚寺的山门前。
葛原生大量看书,大量实验,经过上千次的失败,2005年,“孔雀蓝”配方终于稳定下来。让葛原生遗憾的是,师父苏杰去世已有多年。
2008年,琉璃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次年,葛原生成为琉璃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物我交融,人器合一。85岁的葛原生,仍旧在精研琉璃烧制技艺,融汇了毕生心血的《葛原生琉璃文稿》已进入校稿阶段。
对葛原生来说,把琉璃烧制技艺和“孔雀蓝”配方,交给师父苏杰的孙子苏永军,是最近20年的另一条人生主线。
张珺靓讲述苏式琉璃烧制技艺
盛夏的热浪里,东山山头琉璃传习所,苏永军正在烧制琉璃瓦当。
因为爷爷的缘故,苏永军自小就与琉璃很“亲近”。工作后他从事汽车运输行业,从2006年开始,跟随葛原生学习烧制琉璃。或许是因为流淌在血脉里的工匠基因,苏永军对琉璃烧制技艺有着非凡的悟性。他与葛原生合作,将“孔雀蓝”的配方扩容成“苏三彩”——“孔雀蓝”“孔雀绿”“孔雀紫”被应用到不同的琉璃制品中。
2024年,苏永军成为琉璃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在山西琉璃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苏永军研发了多项琉璃工艺,其中,尤以琉璃书法匾额最受好评。这项创新,结合了中国书法与琉璃的艺术特点,呈现出全新的艺术特点。
他的两个儿子苏琪和苏旺盛都跟着父亲学习琉璃烧制,目前已分别是琉璃烧制技艺市级非遗、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苏永军还与多所高校签订协议,山头琉璃传习所成为学生们的实习基地。传承与创新,在这里弹奏出动人的乐章。
“随着我们山西古建的大热,琉璃鸱吻也着实火了一把……”2025年1月30日,在央视春节戏曲晚会上,一位清丽的女孩出场介绍山西琉璃烧制艺术。
女孩叫张珺靓,今年27岁,2020年从沈阳师范大学动画专业毕业,是琉璃烧制工艺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她的另一个身份,是葛原生的外孙女。
从小跟着姥爷长大,张珺靓对琉璃烧制有着极大的兴趣。大学毕业后,难以舍弃那份对琉璃的钟爱,她放弃了教师工作,致力于推广琉璃艺术。
传统文化与时尚的动画能不能结合起来?这个充满巧思的女孩,在“跨界”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风格。2021年,以山西民俗为主题,以动画手法勾勒人物,张珺靓用3个月的时间创作出了“孔雀蓝迎亲瓶”,这一充满创新力的作品,被众多行家看好。
2025年3月,张珺靓在东太堡成立了非遗琉璃工坊。目前,已有来自北京、上海、河北、重庆、湖南等地的研学团体来学习。她也会走进校园,让不同年龄的学生体验和感受琉璃烧制技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副教授邱耿钰,对山西琉璃烧制技艺已连续关注18年。2007年,邱耿钰曾协助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进行琉璃烧制技艺的申遗工作,苏氏琉璃的发展现状,让邱耿钰深感欣慰,“传承谱系非常清晰,老一辈匠人与新生代共同发力,让琉璃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热爱和情怀,为技艺注入灵魂。在火的伴奏下,“孔雀蓝”以千百种曲调婉转歌唱。屋顶上的瓦当、茶桌上的梅瓶……万物生而有翼,古法琉璃的美,于时光奔流里,幻化出千万种模样。(记者 孔莉萍 王勇 摄影 李学军)
记忆档案
琉璃于西汉时期出现,位列中国五大名器之首。唐代时匠人们烧制出了华丽的唐三彩,宋代以后琉璃主要用于建筑装饰。山西是我国琉璃的主产地,被称作琉璃艺术之乡。明清两代,是山西琉璃烧制技艺的发展高峰期,以太原苏氏琉璃、阳城乔氏琉璃、河津吕氏琉璃最为知名。
太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