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热舞”到资本市场,基金经理押注第二增长曲线
发布时间:2025-08-08 21:31:44 浏览量:2
财联社8月8日讯(记者 吴雨其)8月8日上午,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人亦创国际会展中心被三位会跳舞的机器人点燃了气氛。伴随着动感的节奏,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正式开幕。这一幕不仅吸引了现场观众的目光,也再次把“机器人”这个话题推上了资本市场的风口浪尖。
从春晚舞台到马拉松赛道,人形机器人早已不再只是科技展柜里的“展示品”,而是正在逐步走进现实世界的应用“新人类”。
据悉,本届大会汇聚了200余家机器人企业,超过1500件展品,展览面积达5万平方米。百余款首发新品集体亮相,涵盖工业制造、医疗护理、家庭服务、应急救援等多元领域,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智能割草机等高人气产品悉数登场。展馆俨然变身“机器人主题乐园”,新品数量更是比去年翻倍,热度可见一斑。
而在会展中心之外,资本市场对机器人的关注也正在同步升温。从ETF资金流入到公募基金密集调研,再到多家产业链公司业绩预告中的盈利修复信号,机器人概念正成为2025年中报季最受瞩目的赛道之一。
多个维度的动向交汇,预示着这一轮机器人投资热不再只是“炒概念”。市场的风,正在从故事吹向落地,从题材切换为结构,机器人产业链背后,正是资金与技术共振的新起点。
资金密集流入ETF,中报季机器人股被集中调研
从资金面来看,机器人主题ETF近期持续获得增量资金支持。Wind数据显示,7月以来,机器人相关ETF整体净流入超过20亿元,其中,易方达国证机器人产业ETF7月以来净流入达22.19亿元,景顺长城国证机器人产业ETF、天弘中证机器人ETF均在近一个月获得1亿以上净利润,显示出投资者对该主题的认可。
与资金同步上行的是相关基金的阶段性表现。年内多只以机器人主题的基金表现居前,部分产品回报率超过20%,显著跑赢同期主要宽基指数。
具体来看,截至目前,全市场共有24只机器人主题基金(基金名称中包含“机器人”),均为ETF以及指数型基金,年内净值全数上涨,其中上述提到近期净流入最多的易方达国证机器人产业ETF今年以来上涨25.29%,景顺长城国证机器人产业ETF紧随其后,净值上涨24.38%。还有华安国证机器人产业指数、易方达国证机器人产业ETF联接等12只产品净值上涨超过20%。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A股结构性行情延续,机器人板块具备政策红利、技术迭代和产业扩张三重驱动,对应的基金产品也受益明显。
与此同时,公募机构的调研行为也为这一轮资金热潮提供侧面佐证。根据公募排排网数据,上周调研数据来看,共137家公募机构参与A股调研,合计调研次数达800次,环比增长48.42%。其中,电子行业成为调研焦点,12只个股合计被调研190次,在所有行业中遥遥领先。
值得关注的是,机器人产业链概念股亦在调研名单中占据一席之地。如东芯股份、胜宏科技、崇达技术、翱捷科技等公司均位列调研频次前列,分别被调研22次、42次、25次和33次。上述个股多集中于半导体、PCB、传感器、集成模块等关键环节,构成机器人与AI硬件落地的底层基础设施。
以东芯股份为例,该公司在2025年7月28日至8月3日这一统计周期内股价上涨53.68%,调研次数达22次;胜宏科技股价上涨23.03%,调研42次;崇达技术调研25次,股价上涨11.19%。机器人相关产业链的市场表现与机构关注度同步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行业热度正逐步转化为投资信号。
“调研路径本身就体现了机构资金的方向感。调得多的一般是做配置筛选,调得勤的是准备下手。”一位参与多家机器人企业调研的基金经理表示,“现在公募更加看重中报业绩与未来业务结构的耦合程度,机器人产业链中部分企业的盈利弹性和产品演进方向已经开始得到验证。”
基本面修复提速,产业链盈利能力加快释放
从基本面来看,机器人板块正在经历从主题炒作向业绩兑现的转变。近期,多家机器人概念股披露的2025年上半年业绩或业绩预告显示,产业链盈利能力正加速修复,部分公司已开始进入净利润改善甚至扭亏的阶段。
据统计,目前涉及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概念股已达120只。截至8月5日,已有18家公司披露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0%以上或实现扭亏为盈,部分企业如瑞芯微、金力永磁、宁波韵升、瑞可达、美格智能,预计净利润实现翻倍增长。
其中,瑞芯微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5.2亿至5.4亿元,同比增长185%至195%。公司称,AI在端侧应用的扩展,带动其AIoT产品线在汽车、工业控制、机器视觉及机器人等领域持续成长,支撑整体盈利能力持续走强。
作为仓储机器人赛道的代表性企业,极智嘉亦在中期业绩预告中展现出盈利修复趋势。根据公告,公司预计2025年上半年实现收入9.95亿元至10.3亿元,同比增长27%至32%;亏损净额收窄至4500万元至5500万元,同比减少超九成;经调整亏损为1000万元至2000万元,降幅同样超过90%。极智嘉方面表示,业绩改善主要得益于AMR仓储机器人解决方案交付提速,以及主营业务带动毛利率提升和汇兑收益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极智嘉也在同步拓展“具身智能”业务板块。公司于近期设立子公司北京极智嘉具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切入通用机器人与机械手拣货等前沿方向,面向物流与制造等B端应用场景,寻求与现有业务形成协同效应。这一方向被视为AI技术从“云端智能”向“实体交互”延展的重要路径,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布局相关研发与商业化落地。
从产业整体趋势来看,机器人行业正从早期的技术试验和商业模式探索,迈入更加注重订单兑现能力、场景复用性和盈利模型验证的阶段。机构人士指出,当前市场对机器人企业的估值逻辑,已从“能否起量”演化为“是否具备规模化盈利的闭环能力”。
“订单量增速只是第一步,关键还要看毛利结构、研发转化效率以及新业务与旧系统的协同程度。”一位关注先进制造方向的基金经理表示,“在当前阶段,我们更倾向于配置那些在技术和财务两个维度都有实质性进展的公司。”
机构怎么看机器人?基金经理押注第二增长曲线
在机器人产业链的投资逻辑中,基金经理们不仅关注财务指标的阶段性改善,更重视企业在技术演进与场景拓展上的持续力。尤其是随着“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概念热度提升,行业对第二增长曲线的预期逐步升温。
某头部基金公司研究员指出,“未来真正打开天花板的,不再是单一场景的效率优化,而是跨行业的交互型机器人产品。这背后要求企业具备持续算法训练能力、大模型适配能力以及更高水平的执行系统。”
在他们看来,从仓储AMR到通用机器人,从工业视觉到动态协作臂,机器人行业正逐步走出“模块整合”阶段,进入“系统闭环”时代。产品从工具属性向类人交互进化的路径,正在成为机构押注的主线。
从市场表现来看,这一趋势已初见端倪。无论是仓储物流、工业控制还是人形机器人方向,部分率先落地的企业正逐步获得资金侧的重新估值。对于产业链上的投资者而言,机器人板块的机会已不再局限于题材轮动,而是进入由创新能力与商业兑现能力共同驱动的深度布局阶段。
在这一背景下,部分基金经理对机器人板块的长期潜力给予高度评价。永赢先进制造智选的基金经理张璐在季报中预言:“人形机器人板块是未来10年大级别beta机会。马斯克设想人类与机器人比例将超1:1,有较大可能超过人类数量,渗透率的天花板高且想象空间大。机器人,可能是未来不可多得的,如同当年消费电子中苹果产业链、特斯拉电动车产业链——现象级的长坡厚雪大方向。”
鹏华基金的基金经理闫思倩则更聚焦当下的现实应用价值:“机器人是制造业低碳转型的关键抓手。单台电力巡检机器人可替代3—5名人工,运维成本降50%,故障响应提速80%。”在她看来,机器人不仅是结构性红利的重要入口,也是提升产业运行效率的底层逻辑,尤其在电力、化工、智能制造等高风险或高密度场景中,替代空间巨大。
国新证券也在近期研报中表示,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机器人产业从技术突破向商业化应用的加速过渡。短期看,市场情绪提振和技术落地将推动相关领域快速发展和相关板块的走热;长期看,产业链优化和全球竞争力提升将为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资本市场方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如减速器、伺服系统)、场景应用(如物流、医疗)受市场关注较多;优选具备核心技术优势、市场潜力大的企业,如已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实现突破的标杆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