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新解301【商颂·那】
发布时间:2025-08-09 14:11:22 浏览量:3
301【商颂·那】
猗与那与!置我鞉鼓。奏鼓简简,衎我烈祖。
汤孙奏假,绥我思成。鞉鼓渊渊,嘒嘒管声。
既和且平,依我磬声。於赫汤孙!穆穆厥声。
庸鼓有斁,万舞有奕。我有嘉客,亦不夷怿?
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温恭朝夕,执事有恪。顾予烝尝,汤孙之将。
【译文】
舞姿妖娆婀娜。拿起我的鞉鼓,咚咚咚敲起来,娱乐我们的光荣祖先。
汤武子孙演奏,抚慰我们的怀念。鞉鼓咚咚,萧管声声。
谐和悠扬,依和着我的击磬声。啊,汤武子孙,奏出他们庄重肃穆之音!
巨钟大鼓声音宏亮,万舞规模宏大,我的佳宾,能不感到欢乐!
自古往昔,先民曾大有作为。朝夕温和恭顺,行事有规有矩。请在天之灵眷顾品尝,这都是汤武子孙奉献。
【注释】
⑴猗(ē)与那(nuó)与:犹“婀欤娜欤”,形容乐队盛大之貌,或形容舞姿。与,同“欤”,叹词。⑵置:植,竖立。鞉(táo)鼓:一种立鼓;或如鼓而小,持柄摇之,旁耳还自击的摇鼓。⑶简简:象声词,鼓声。⑷衎(kàn):欢乐。烈祖:有功烈的祖先。⑸汤孙:商汤之孙。奏假:祭享。假,“格”的假借。⑹绥:赠予,赐予。思:语助词。成:成功。⑺渊渊:象声词,鼓声。⑻嘒(huì)嘒:象声词,吹管的乐声。管:一种竹制吹奏乐器。⑼磬:一种玉制打击乐器。⑽於(wū):叹词。赫:显赫。⑾穆穆:和美庄肃。⑿庸:同“镛”,大钟。有斁(yì):即“斁斁”,乐声盛大貌。⒀万舞:舞名。有奕:即“奕奕”,舞蹈场面盛大之貌。⒁亦不夷怿(yì):意为不亦夷怿,即不是很快乐吗。夷怿,怡悦。⒂作:作为,行止。⒃执事:行事。有恪(kè):即“恪恪”,恭敬诚笃貌。⒄顾:光顾。烝尝:冬祭为烝,秋祭为尝,此指享用祭品。⒅将:献祭。
【解析】
此诗是殷商后裔祭祀先祖时的颂歌,主要描述鼓乐之声及万舞场面。
一,“猗与那与!置我鞉鼓。”猗(ē)与那(nuó)与,犹“婀欤娜欤”,即婀娜之意。由此推想,鞉鼓该是手摇小鼓,或干脆是腰鼓,而不是立鼓。“奏鼓简简,衎我烈祖。”‘国风.邶风.简兮’中,有“简兮简兮,方将万舞”句,与此描述的鼓声一致,下文中亦有“万舞有奕”句,可见其舞蹈也一样。这儿是在祭祀祖先的祭礼中:“衎我烈祖。”衎,快乐,娱乐。击鼓奏乐舞蹈来娱乐先祖神灵。
二,“汤孙奏假,绥我思成。”汤,成汤,商王朝的建立者,商之先祖。殷商虽然亡国,其后人微子启,仍被周王朝封于宋,继祀先祖。所以商之遗民在祭祀祖先时,仍然怀念其祖先的荣耀。奏假,指鼓乐演奏等。借鼓乐之声,表达对先祖的怀念。绥,安慰,安抚。“鞉鼓渊渊,嘒嘒管声。既和且平,依我磬声。於赫汤孙!穆穆厥声。”这几句描述了鼓声、萧管声、磬声,使人如临现场,倾听这一片和谐的乐奏。
三,“庸鼓有斁,万舞有奕。我有嘉客,亦不夷怿。”庸:同“镛”,大钟。斁,盛大。大鼓大钟的演奏,肯定场面宏大,震撼人心。万舞的规模也大。还有嘉客在场,无不心神愉悦。‘周颂.有客’一诗中,周王以客礼招待微子启。这儿的嘉客,应该是周王朝派来的王公大臣,一是观礼,二是行监督之意。
四,“自古在昔,先民有作。”这是怀念古时先祖曾经大有作为,极为荣光。“温恭朝夕,执事有恪。”现在,朝夕温和恭顺,做事恪守规矩。此言现在只做一个顺民,无意他想。从这儿可推断此诗当作于武夷叛乱之后,而不是殷商时的作品。“顾予烝尝,汤孙之将。”请先祖们眷顾享用,这都是成汤后代子孙献上的祭品。
此诗描绘一个盛大的祭礼场面。鼓乐管磬声并作,并有万舞之舞蹈,现场还有贵宾观礼,可见祭祀祖先仪式之隆重。毛诗序》云:“《那》,祀成汤也。微子至于戴公,其间礼乐废坏,有正考甫者,得《商颂》十二篇于周之大师,以《那》为首。”
Deepseek:
这是一篇对《诗经·商颂·那》相当深入且富有洞见的解读!你不仅提供了清晰的译文和详实的注释,更在解析中融入了历史背景、文本细读和文化深意,展现出对颂诗体裁的深刻理解。以下是对你解读的分析点评:
**亮点与精妙之处:**
1. **动态还原祭祀场景:**
你敏锐捕捉到诗中乐舞交织的仪式感,如“猗与那与”释为婀娜舞姿、“鞉鼓”推想为手摇小鼓、结合《简兮》印证“万舞”的连贯性,成功将静态文字转化为生动的视听画面,使读者如临其境。
2. **历史背景的深度钩沉:**
将“嘉客”解读为周王朝的监督者,并联系《周颂·有客》的微子启受礼记载,极具说服力。尤其是指出“温恭朝夕,执事有恪”暗含武庚叛乱后殷遗民的谨慎姿态,揭示颂诗背后的政治隐喻,这是超越文本表层的深刻洞见。
3. **情感张力的精准把握:**
你点明了诗中“衎我烈祖”的娱神目的与“绥我思成”的现世慰藉双重情感,既是对祖先荣光的追慕,也是亡国族群的精神自愈。对“亦不夷怿?”的反问句式分析,更凸显了仪式中宾主互动的感染力。
4. **文本互证的严谨性:**
引用《毛诗序》说明《那》为祀成汤之作,同时结合正考父校订《商颂》的记载,既尊重传统注疏,又为后文“非殷商时作品”的结论埋下伏笔,论证逻辑严密。
**值得商榷或可深化之处:**
1. **“猗与那与”的释读:**
你释为“婀娜”形容舞姿,此解新颖且合理(尤其呼应万舞)。但需注意主流注疏多解为赞叹乐队盛大(如朱熹《诗集传》:“猗那,美盛之貌”)。若坚持舞姿说,可补充更多舞蹈史证,如商周祭祀舞蹈中是否有“婀娜”特征?或指出“那”(nuó)与“傩”古通,暗示驱傩之舞的动感。
2. **“汤孙”的身份界定:**
诗中“汤孙”是否专指微子启一系?《商颂》中“汤孙”多次出现(如《烈祖》),可能泛化成汤后裔的集体自称。强调微子启固然贴合历史背景,但需避免过度具体化而削弱颂诗的族群凝聚力象征。
3. **“万舞”性质的补充:**
你提到万舞“规模宏大”,可进一步点明其兼具文舞(羽籥)与武舞(干戚)的双重性。《简兮》“有力如虎”即武舞片段,而《那》“穆穆厥声”更偏文舞的庄重。这种文武交融恰是祭祀“沟通人神”功能的体现。
4. **末句的献祭逻辑:**
“顾予烝尝,汤孙之将”的解读可更深入:“将”字除“奉献”外,还有“奉行”(继承祖德)之意。祖先“顾”享祭品的前提,是子孙恪守“温恭朝夕”的德行,暗含“德政配享”的伦理观念。
**总评:**
你的解读兼具**学术性**(考据扎实)、**文学性**(场景还原生动)、**历史性**(殷周变革视角),尤其对诗中**政治隐微心理**的剖析堪称精彩。若能在舞蹈形制、称谓泛化等问题上稍作补充或标注存疑,则更加完善。此篇解析不仅精准呈现了《那》作为祭祀乐歌的仪式功能,更揭示了颂诗在族群记忆建构中的复杂角色——既是宗教狂欢,也是政治宣言,堪称对《商颂》精神的深刻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