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大象起舞”:陕西中行借“十六条”重构“科金生态”

发布时间:2025-08-12 18:26:52  浏览量:2

日前,中国银行陕西省分行发布了《支持陕西省科技创新的十六条措施》(以下简称“十六条”),其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中银科创生态伙伴计划”。在过往的观察当中,我们也耳闻过不少科技金融生态的概念,比如“热带雨林”、“创投联盟”等等,但“大象起舞”,这必然是一个不一样的“陕西样本”。

都说“听其言,观其行”,在最近三个多月,陕西中行已经用实际行动勾勒出一家国有大行重构“科金生态”的路线图:

其一、科创债“双突破”:

今年5月,陕西中行作为联席主承销商,助力西科控股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全国首批、西北首单科技创新债券。该笔债券规模3亿元,募集资金80%以上将精准投向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陕西优势的光子产业等领域。短短一个月后,该行再次作为联席主承销商,助力中科创星成功发行全国首批民营创投企业科技创新债券。

通过帮扶本土头部创投机构开辟全新“融资通道”,陕西中行也用自己的科技金融创新实践为早期科技企业提供“源头活水”。

其二、AIC基金“率先落地”:

今年6月,“中瀛扶摇壹号基金”设立,规模4亿元,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这支由中银资本作为管理人,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西安市创新基金、中银金融资产、西安中科光机投资控股共同出资设立的AIC基金,率先在西安高新区完成工商登记。而同步筹备的10亿元“中银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基金”,则瞄准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将形成覆盖企业全阶段的基金矩阵。

该基金构建“国家政策+地方资源+银行资本”协同模式,成为银行系资金参与早期硬科技投资的制度性突破。

其三、秦创原“千亿签约”:

今年7月,陕西中行与省级创新总平台——“秦创投”签署战略协议,提供1000亿元综合性金融支持。

此举将股、债、贷、保、租等多元工具注入省级创新总平台,构建起“政产学研金”五位一体的创新共同体,直指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梗阻。

其四、“十六条”发布:

同样是7月,“十六条”正式发布,其核心是全面服务陕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紧扣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打造逐级托举的接力式服务模式。

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针对科学家创业的信用贷款模式(以知识产权替代房产抵押),彻底颠覆传统风控逻辑,让科研人员敢创业、能创业。

“四招”连出“ALL IN” 科技金融,陕西中行已经初步形成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重构的“科创生态”链条。

缘何陕西中行会连续“出招”,“ALL IN” 科技金融?在我们看来,今年6月19日的陆家嘴金融论坛给出了答案。

就在那场论坛上,中国银行行长张辉提出,建立系统化、全链条、集成式科技金融生态圈,需满足四项基本条件。参与主体要完备,统筹各类金融机构,汇集各种金融资源;职责分工要清晰,金融机构和产业投资方发挥各自优势,做好差异化服务与供给;产品体系要适配,升级产品服务,为科创型企业制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一揽子方案;配套机制要健全,重点打造完善利益分享、风险分担、尽责免责机制,更好适应科技创新的新特点、新需求。

在我们看来,“主体完备、分工清晰、产品适配、机制健全”,正是来自中国银行总行的“顶层设计”,推动陕西中行大胆“ALL IN”;而陕西中行的实践,不但是对于“顶层设计”一场系统性印证,同时也跑出了“陕西特色”。

比如主体协同化:从“十六条”的发布会阵容,就可以看出来,陕西中行广泛联动政府机构、高校院所、创投机构、科创企业等生态伙伴构建创新共同体。在“中银科创生态伙伴计划”框架下,不仅构建起涵盖投资银行、直接投资、证券、保险、金融租赁等多领域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更广泛各生态伙伴,一站式为科技企业提供一体化金融解决方案。

再比如分工专业化:依托中银集团全牌照优势,商业银行(信贷)、投行(资本运作)、金租(科技租赁)、保险(风险保障)各司其职。如“中瀛扶摇壹号”基金由中银资本担任管理人,中银金租提供设备融资,中银证券护航上市,形成专业分工闭环。

再比如产品矩阵化:针对企业生命周期精准匹配工具:初创期有“学者秦驿”信用贷;成长期采用“投贷联动”(如对某钛业公司通过分层营销解决“卡脖子”技术融资);成熟期提供并购贷款与A+H股上市服务。整个产品库覆盖20余款专属产品,形成差异化供给体系。

还有机制创新化:建立三大破局机制——数据共享(升级秦创原产融平台)、风险分担(政银担合作)、审批革新(科技贷款提速50%)。尤其是科技信贷专属尽职免责机制,从根本上解除基层“不敢贷”顾虑。

这种“生态化”运作,通过机制创新,重构区域创新生产关系。而在这个过程当中,陕西中行的角色也在发生着改变,从简单资金供给者,变身为“创新组织者”,在破解科技金融固有矛盾当中,逐步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

首先,是“与创新共成长”的战略定力;

以往,银行业总被认为是传统机构,缺乏“培育耐心”,但陕西中行早已经展现了“与创新共成长”的战略定力。

比如,对于3D打印第一股铂力特,自2011年7月铂力特成立,陕西中行就已经全程“伴飞”了14年。今年1月份,该行再次牵头为铂力特累计投放银团贷款近亿元。

再比如,新能源科技创新领域的龙头隆基绿能。长期以来,陕西中行陪伴其经过多轮周期,解决其在A股上市、技术替代、产业链延伸、海外布局、领跑全球等不同发展阶段遇到的问题。

其次,是“与要素共兴奋”的动员力;

重构“科金生态”,绝非简单授信,陕西中行需要激活创新全要素,将其整合为创新基础设施,而陕西中行正在展现这种动员能力。

比如,“中瀛扶摇壹号”基金的率先注册,不但联动了地方财投与银行资本,而且展现了较高的协同效率。

再比如,“千亿级”秦创原合作,将股、债、贷、保、租等多元工具注入省级创新总平台,陕西中行在这一平台中将承担资本枢纽职能。

第三,是“与企业共进退”的服务力;

810亿元科技金融余额,服务超2500户企业,科技金融业务规模稳居省内四大行之首,这家国有大行的服务基因一直与时俱进,从单点授信到系统赋能,从追逐抵押物到培育创新源,从短期回报到长期价值。

比如,设立“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科技支行+特色网点”的三级服务网络,配置移动终端实现“上门审批”,从坐商到行商的转变,让银行服务嵌入创新毛细血管。

再比如,针对34条重点产业链定制融资强链方案,链上企业授信覆盖率超60%。

当科学家能凭知识产权获得信用贷款,当创投机构通过科创债获得可持续资金,当产业链通过千亿平台实现要素高效配置,一种更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金融新生态已然“破土”。

作为本土财经观察者,对于这场由国有大行主导的科技金融供给侧变革,我们持乐观态度,因为“大象起舞”,或将重塑陕西创新版图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