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当甲骨文遇见街舞,“火”出文化传承的新模样
发布时间:2025-08-14 11:30:19 浏览量:1
甲骨文的刀刻纹路撞上街舞的动感节奏,会擦出什么火花?12日晚,“潮起中原时尚河南”主题宣传推广活动在河南郑州市阜民里文化街区启幕。河南用一场混搭秀给出了答案——在阜民里的百年街巷里,殷墟的甲骨文字爬上时装,太极的圆弧与街舞的地板动作无缝衔接,千年窑火淬炼的汝瓷,竟变成了咧嘴笑的米老鼠摆件。这把从黄河岸边烧起来的文化之火,烧破了“老古董”的刻板印象,烧出了传承的新模样。
这把火,烧掉的是刻板印象的藩篱。曾几何时,我们忧心忡忡:厚重的历史会否在年轻一代眼中沦为博物馆里冰冷的标本?河南的实践响亮作答:非也!当庙底沟彩陶的华美纹样化作霓裳翩跹,历史不再是尘封的典籍,而是可感、可触、可舞动的生命律动。一位游客把玩着陶瓷米老鼠摆件,眼中放光:“原来老古董也能这么潮!”这声惊叹,正是古老文化穿越时空、叩响当代心门的清亮回响。有人说,传统文化就得“端着”,可河南偏要让它“跳起来”。你看那《诗经》里的采葛名句,化成舞台上舒展的水袖;汝瓷的天青釉色,裹在模特身上走出猫步;连最硬核的甲骨文,都成了T恤上会说话的潮牌符号。这分明是给文化插上了年轻的翅膀。就像那位游客说的:“老技艺变卡通了,一下子就抓住了眼球。”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它本该像黄河水,既能奔涌千年,也能映出当代的波光。
这把火,炼出的是文化自信的钢骨。文化自信不是故步自封,而是开放包容。河南的探索并非简单“新瓶装旧酒”,而是对文化基因的创造性激活。太极与街舞的跨界,甲骨文与时尚的碰撞,这种看似违和的组合恰恰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强大包容性。就像《汝瓷赋》与《瓷影·钧心》的舞蹈串烧,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完全可以和谐共鸣。这不是对传统的消解,而是基于深刻理解后的自信再造——让青铜饕餮在文创T台上“咆哮”,让千年甲骨在街舞律动中“苏醒”。它启示我们:文化自信不是关起门来自说自话,而是敞开胸怀与世界对话。当古老文明与青春潮流同频共振,文化传承就有了最强劲的“青春引擎”。
这把火,照见的是“两创”指引下的康庄大道。河南文旅故事“老家不老、文化常新”的蓬勃生机,正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的生动注脚。文化创新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根之木。细看这场文化盛宴,“霓裳里的河南”用服装演绎彩陶纹样,“窑火里的河南”用舞蹈再现制瓷工艺,”诗词里的河南用肢体语言诠释《诗经》意境。这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包装,而是对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就像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奇幻,真正的文化创新既守住传统的底色,又绽放时代的华彩。河南用实践告诉我们:越是扎根传统,越能引领潮流。
《诗经》有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化是流动的江河,不是静止的湖泊。河南这把“火”烧得好,烧掉了横亘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藩篱,烧出了文化传承的新天地。从殷墟甲骨到街舞少年,从庙底沟彩陶到时尚秀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文旅盛宴,更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新时代的文化觉醒。这样的创新传承,让五千年文明不再是厚重的历史包袱,而是取之不尽的创意源泉。当更多地方像河南这样,敢于让传统“潮”起来,让文化“活”起来,中华文明必将焕发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彩。
传统不老,唯新以承。河南的“火种”已呈燎原之势,中华文脉的澎湃新章,正由这“旧邦新命”的创造伟力,在时代舞台恢宏书写。(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