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畅通普法“最后一公里” 法治清风浸润万家
发布时间:2025-08-25 17:38:06 浏览量:2
在漯河市沙澧河畔的法治文化长廊前,居民们常常驻足细读法治标语;走进乡村社区,“法律明白人”正用淳朴乡音讲解民法典;校园法治课上,孩子们通过模拟法庭角色扮演热烈参与互动……自“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漯河市始终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持续推动法治宣传“活起来”“接地气”。今年以来,全市以开展畅通普法“最后一公里”活动为主要抓手,明确普法重点、升级普法阵地、培育普法品牌、建强普法队伍,全面提升普法实效,让法律知识真正从“纸面”走进“心间”,为现代化漯河建设注入深厚的法治力量。
精准呼应民需,普法为民有温度
漯河市把群众所需所盼作为普法工作的着力点、风向标,围绕宪法民法典、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点领域开展法治宣传。围绕法治化营商环境、乡村振兴、安全生产等重大主题深入解读相关法律法规;同时针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等社会高度关切的民生议题,以及防范非法集资、电信网络诈骗、婚姻家庭纠纷、老年人权益保护、宅基地争议等基层常见问题,开展系列普法宣讲,以精准普法切实回应百姓诉求。
阵地提质升级,普法亲民可触可感
在升级普法阵地方面,漯河市着力打造了一批“小而美、实而惠”的法治文化载体,推动法治融入日常、融入生活。
目前,全市每个县(区)均建设了2个以上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社区)法治文化阵地,并积极推动企业法治文化建设。通过“万人助万企”“律企携手、法治护航”“法治体检”等专项活动,培育了一批企业法治文化示范点,为企业员工提供身边的学习平台。此外,漯河还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微信普法塔群,高效运用“乡村大喇叭”实现普法“进村入户到人”,并整合报、网、端、微、屏等全媒体资源,形成融媒体智慧普法集群,切实走好网上群众路线。
培育特色品牌,普法利民出新出彩
品牌建设是提升普法影响力与感染力的关键。漯河积极培育出“舞阳农民画”“律师说法”“小小普法官”等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普法品牌。其中,以舞阳农民画为载体,将法治元素融入传统艺术,持续举办法治农民画大赛、专题展览,建立电子资料库,通过画册、墙绘、挂图、网页等多种形式广泛传播法治文化。此外,漯河深入挖掘许慎文化、历史名人范滂等本地法治资源,积极鼓励文艺团体和非遗传承人参与法治文艺创作,实现传统文化与法治文化的深度融合与传播。
创新工作机制,普法惠民落实见效
机制创新是普法工作持续深化的重要保障。漯河系统制定“1+N”普法宣传目录,以“12·4”国家宪法日为核心,联动“3·8”妇女节、“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重要节点,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创新实施“三单一书”工作机制,通过提示单、反馈单和评价书层层压实普法责任,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此外,积极开展“订单式”普法,广泛组织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及村(居)法律顾问等专业力量,深入乡村、社区、企业、学校开展“以案释法”,精准满足群众多元法治需求。
建强人才队伍,普法近民扎根基层
队伍建设是普法工作的重要支撑。漯河充分发挥“八五”普法讲师团的智库作用,持续强化面向广大公民的法治教育。同时不断完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全市中小学及幼儿园法治副校长队伍得到进一步调整和充实,校园法治教育的专业力量显著增强。在乡村层面,漯河持续壮大“法律明白人”队伍,优化村(居)法律顾问配置,积极发挥其在法治宣传、纠纷调解、法律服务中的前沿作用,有效引导群众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风尚。
如今在漯河,法治正以更加生动、亲切的方式融入百姓生活,畅通普法“最后一公里”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成为法治建设接地气、惠民生的扎实行动。未来,漯河市将继续创新普法形式、深化普法内容,让法治清风吹进千家万户,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平安漯河、法治漯河奠定坚实基础。(河南法治报记者 卫云飞)
编辑:王海锋
审校:翟保明
审核:陈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