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校报》· 学子之声 | 赵潮波:在燕园舞台上,寻找自己的光
发布时间:2025-08-27 09:00:02 浏览量:1
回望本科生涯,点点往事似乎仍在眼前。我走过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燕园这方无比广阔的舞台。它不是一座仅供仰望的精致象牙塔,而是一片充满无限可能的试验田,一座座连接梦想与现实的桥梁。它慷慨地为每一位踏入其中的学子,点亮了属于自己的那盏追光灯。有人闪耀于学术的星空;有人驰骋在体育的赛场;有人沉醉于艺术的海洋;也有人像我一样,在话筒前、在田野间、在讲坛上,找到了表达自我、服务社会的独特方式。
初入燕园,军训的绿茵场,成了我校园主持的第一站。当见到文艺晚会征集主持人的通知贴在公告栏,我心跳莫名加速。聚光灯?话筒?这对那个习惯了在教室低头做题的我来说,遥远得如同天际的星辰。然而,一股源自心底的、连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冲动,推着我递上了报名表——这是北大舞台对我发出的第一个无声的召唤。站在军训场的主席台上,灯光灼热,台下是整齐的绿色方阵。当我的声音第一次通过话筒清晰地传遍操场,那份怯意竟神奇地消散了。那一刻,我握住的仿佛不是话筒,而是一把开启新世界的钥匙。原来,北大的舞台,能容下每一种声音,只要你敢于发声。
从此,话筒成了我丈量燕园、连接世界的工具。它引领我走进邱德拔体育馆,连续3年主持了“一二九”师生歌会,在激昂的合唱中触摸历史的厚重,体悟“以美育涵养家国情怀”的真谛;它托起我站在开学典礼的讲台,与2022级的新同学共享踏入北大的喜悦,感受梦想起航的悸动;它在五四歌会、国庆晚会的璀璨灯光下传递青春的华彩。每一次访谈,每一次主持,都是北大的舞台在无声拓展着我的边界:它教我表达,更教我倾听;它赋予我声音,更锤炼我思考。这方舞台,让我渐渐明白,热爱可以生长,潜能可以激发。
北京大学医学部2025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于6月30日举行
然而,北大的舞台,远不止聚光灯下的方寸之地。2022年盛夏,它的疆域延伸至豫西起伏的丘陵。作为“北大医学2021—2035健康中国工作站”的一员,我带领9名北医队员奔赴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红里村。蜿蜒的土路串联起五座散落山间的小村落。烈日灼人,小电驴碾过滚烫的尘土,载着我们穿梭于肖村、霍家沟、九间房之间,深入94户农家进行健康素养调研与科普宣教。
在这里,我触摸到了书本之外、更为真实的中国基层图景。一位大叔不安地把我们拦在木门前:“屋里太乱,坐外头吧。”话音未落,他却搬出家里簇新的椅子让我们落座,自己蜷坐在一块旧木板上。填问卷时,得知他妻子长期患病需服药,女儿正读高中,全家的希望都系在那两头牛犊身上。他并非不懂限盐控油的重要性,但在药费和学费的重压下,“健康”二字显得如此奢侈。笔尖在纸上滞涩,问卷上冰冷的数字,瞬间有了生命的重量和叹息的温度。北大教给我的预防医学知识,第一次如此直面现实的重压,让我深切体会到“健康公平”这四个字沉甸甸的分量。
但惊喜也如星火般闪烁。在红里村卫生室,一台看似普通的电脑屏幕,却连接着千里之外的三甲医院专家。村医点开远程诊疗平台,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专家的影像清晰可见。这方小小的电子屏幕,仿佛一座无形的桥梁,跨越了重峦叠嶂的阻隔,让优质医疗资源的光,照亮了曾经偏远的角落。它让我真切地看到了“健康中国”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看到了科技赋能下基层医疗的飞跃式发展。当我们将复杂的慢性病知识转化成爷爷奶奶手中的彩色图谱,把“七步洗手法”编成孩子们嬉戏的歌谣,看着他们眼中闪动的理解与好奇,我更深切地领悟到公共卫生的意义:知识只有走出象牙塔,播撒在最需要的土壤里,才能焕发生命力。广袤的乡村田野,是北大为我们搭建的另一个宏大舞台,它考验着我们将所学转化为实践的能力,更锤炼着我们服务家国的情怀。
带着红里村泥土的气息与村卫生室屏幕的微光,我回到了熟悉的燕园。未名湖水依旧清澈,博雅塔影依旧挺拔,但我的心境已然不同。秋日,“演讲十佳”大赛拉开帷幕。我再次站上熟悉的舞台,聚光灯依旧闪烁,但此刻手中的话筒,承载了全新的意义。
“在红里村的那块远程诊疗屏幕前,”我的声音在会场回荡,“我触摸到了健康中国跳动的真实脉搏。那些曾被山峦阻隔的求医路,正在被数字之光点亮;那些因困顿而黯淡的眼神,因预防的星火重新燃起希望……”当知识从象牙塔的殿堂走向广阔天地,再带着泥土的芬芳回到思想的殿堂,它便完成了最深刻的淬炼与升华。那一刻,我的话筒不再仅仅是传递晚会欢腾或典礼庄重的工具,它成为一根导管,连接起燕园的讲台与中国最基层的土地,让那些沉默的声音、坚韧的力量、变革的希望,得以在北大的胸膛里共振。
演讲比赛季军的奖杯托在掌心,微凉而踏实。这份肯定,与其说是对我个人的褒奖,不如说是对“北大舞台”所赋予的可能性的见证——它允许我们将课堂所学投向大地,又将大地的回响带回校园,最终凝结成打动人心、引发共鸣的思想之声。
北大的伟大,于此可见一斑:它不定义成功,只提供舞台;不限制方向,只点燃心光。它相信每一颗种子都有破土而出的力量,每一种声音都值得被听见。那个曾经怯懦的内蒙古女孩,正是在这包容而充满机遇的土壤里,跌跌撞撞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束光、那方舞台。而这,正是北大赋予我们所有人的珍贵礼物——在这里,你终将发现,属于你的舞台,早已为你点亮。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迈出那一步,去追寻,去表达,去照亮。北大的舞台,永远期待下一个追光者的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