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抗战木刻:以图证史 鼓舞士气

发布时间:2025-08-28 10:09:49  浏览量:3

在版画、木刻等词汇尚未普及之前,中国已有对应的古称叫“雕版”。这种用雕刀施于栆梨、刻木成版的图文复制法,在日用百科、年俗节庆、美术图谱乃至科举考试等领域应用了1000多年,成为上自宫廷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都习以为常的视觉媒介。

到了晚清,雕版印刷虽被石版、珂罗版等新型印刷产业边缘化,却依然通过各地年画作坊,为老百姓提供各类生动的时事信息。如体现庚子年间军民反抗八国联军的木版年画,表明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版画创作题材都有深厚的民间土壤。然而它们的画面构图、人物造型等都还是套用明清老粉本,因循守旧,无法适应日益革新的视觉环境。如果能打破传统雕版刻、印分工的藩篱,由单一作者来创作画稿并刻板印刷,那么作品的时效性和原创性将大为提升。因此,当鲁迅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时,也决定在美术领域掀起一场现代化革命:

“我们所要求的美术家,是能引路的先觉,不是‘公民团’的首领。我们所要求的美术品,是表记中国民族智能最高点的标本,不是水平线以下的思想的平均分数。”(《随感录四十三》)

这意味着改造中国本土版画,要先从培养具有极高思想境界的独立作者开始。1930年,鲁迅在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上提出:“我们应当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号召文艺界以作品为武器跟反动势力作斗争。

当敌人搜山的时候(黑白木刻)彦 涵作

1931年,柔石牺牲。鲁迅为了安慰烈士的母亲,将德国艺术家珂勒惠支的木刻作品《牺牲》刊登在《北斗》创刊号上。与柔石的遭遇类似,珂勒惠支的小儿子为国捐躯,她沉痛地以木刻作品,展现了母爱在人类解放事业中的时代含义。鲁迅深受打动之余,也猛然看到一种与中国革命气象相匹配的版画形态:新兴木刻。这种黑白分明、粗犷大气的木刻艺术,虽有德国表现主义血统,却与中国雕版的刻刀、宣纸等物料天然契合,且能实现自画、自刻、自印的需求。他马上行动起来,于1931年8月开设木刻讲习班,培养了最早的一批“木刻正规军”。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上海“一八艺社”成员胡一川、陈铁耕等青年木刻家迅速响应抗日号召,以刀代笔,连夜创作了许多作品,并广为发布。

随着淞沪抗战、日寇进犯山海关等民族危难时刻接踵而至,年轻的木刻作者迅速拿起新兴木刻这一“新式武器”,投入抗日救亡活动。MK木刻研究会、野穗木刻社等新艺术团体相继成立,其中,由李桦领导的广州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最为活跃。

1935年8月,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全国一致抗日,李桦创作出《怒吼吧!中国》,以一个受缚呐喊的青年形象回应民族感召,至今仍是重要的抗战文艺符号。除了强烈饱满的画面情绪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李桦还成功解决了传统雕版与西方木刻美学上不太兼容的问题,为中国现代版画的民族化发展探索出了方向。

大战平型关(黑白木刻)范 云作

鲁迅去世后,新兴木刻运动已成燎原之势,报刊杂志开设“抗战木刻”专栏,许多木刻作品都是原板与铅字一起排版印刷,与“全国木刻流动展”“全国抗战木刻展览会”一起,占据了公共场馆与新闻媒体等传播空间。正如鲁迅所说,“当革命时,木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与新闻摄影十分类似。

事实上,由于战时感光制版所需的印刷物资极为紧缺,木刻也的确承担了纪实摄影“以图证史”的功能,以至于我们可以根据作品标题和时间,整理出抗战脉络——《到前线去》(胡一川,1932年)、《一·二八战争回忆》(陈烟桥,1935年)、《东北抗日义勇军》(陈烟桥,1936年)、《八百壮士》(胡一川,1938年)、《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小肖,1938年)、《击毙日军阿部规秀中将》(艾炎,1940年)……尤其是在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军部,木刻还被用于对敌宣传品、战士课本、臂章等。

丰衣足食图(套色木刻年画)力 群作

1938年延安鲁艺成立后,木刻家们身着军装,冒着敌人炮火辗转于各个革命根据地。他们不仅延续了李桦对传统版画的美学探索,更将雕版印刷“以一化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创作了一大批色彩鲜艳、造型简朴的新年画,深受民众欢迎。这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坚持文艺为人民大众、为工农兵服务”方针指导下,木刻家赓续民族版画优良传统,在黑白形式基础上对新兴木刻的一次创造性转化。从《抗战十大任务》《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讲究卫生,人财兴旺》《牛犋变工队》……抗战木刻不再停留在爆炸感十足、夸张变形的形态,而是更注重画面叙事,讲究平白易懂,如古元、彦涵、力群的《减租会》《狼牙山五壮士》《丰衣足食》等作品,既带有戏剧般的场景设计,也突出了政策宣传、鼓舞士气的现实意义。

1945年4月,中共七大召开,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条件,美国《生活》杂志同期刊登了一组《鲁艺木刻选》,获得广泛的国际影响。抗战木刻不仅在国内提振民族精神,也在营造国际舆论环境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

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回首新兴木刻从反抗压迫、凝聚民气到抗日宣传,会看到版画所深植的中华文明基因,它在抵御外侮时不断觉醒,推动本土版画发生新的美学演变。诚如鲁迅所言:“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唯有如此,方能使刚健朴实的文艺与人民同声连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