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共识“重返舞台”马英九阵营把话挑明:国民党主席要符合3条件
发布时间:2025-08-27 07:58:07 浏览量:2
政坛近日又起风云,蓝营内部把党主席竞选摆上了火力最猛的位置。不是谁能抢椅子那么简单,这一次所有人盯紧的,是“九二共识”会不会从老掉牙的口号变身为一个实打实的治理工具。一纸声明讲明白:新主席要三重标准,无私无我、回归党纲党章、必须能搞定民众党的蓝白合作。一切都围绕着一个目标——把2028的大选变成一场真正的制度检验。
正文:
这场风暴的主角,不是哪个候选人的名字,而是蓝营“自我的决心。过去几年,蓝营一直被外界嘲笑成只会喊口号,背后却缺乏清单和进度条。这个秋天不同了,新一届主席选拔,不再是找个有号召力、有资源、有派系后台的人坐稳位置。萧旭岑直接给全党开了三道必答题,每一条都像生活里的水电账单,不能糊弄,点到就得交钱。
第一条“无私无我”,是真把个人野心关在门外。以前主席这个位置,大家都看作2028大位的跳板,现在不行了——你如果拿党务做你的个人秀,路就被堵死。必须先承诺把2028的胜选目标挂最高,承认自己只是陪跑者,把一切私人算盘和党组织彻底切割。这一刀下去,权力斗争瞬间冷却,好比厨房突然断电,再多的巧思都炒不出菜。
第二条,就是把党纲党章重新纳入两岸议程核心,“九二共识”回炉再造。说到底,“九二共识”早就是岛内舆论场上的老梗,有人觉得它温吞无味,也有人怕一点“倾中”色彩就烫嘴。但这一次蓝营不再喊虚话,要用季度可验证清单把它扎根搞定。比如航点复飞、团客回流、农渔品准入,产业链协作——每一笔都能锁进具体数字。对蓝营来说,九二共识不是旧唱片,而是季度KPI,直接和选民的钱包、饭碗挂钩。只要民众感觉得到好处,政治叙事就再也不是玄学。
第三条,合作不靠热情而靠算式。蓝白到底合不合,往往成了街头巷议。有人喊感情,有人拼情怀。但真实测算下来,政策席次、名单排序、关键县市布局、资源投放,才是真正决定合不合的算术。打感情牌就是凑热闹,算席位、谈资源才是治理正路。哪怕合作生变,也该提前写好冲突退出条款,用可计量的方案防止临门脚崩。蓝营的算盘敲得响,就是希望把所有情绪化操作赶出制度大门,让主席变成一台合纵连横的精密机械。
这一轮选拔下来,每个人盯着人选,也在衡量方案。“战斗蓝”郝龙斌有基层动员力,但和郭台铭太近,容易被质疑埋伏私心。朱立伦,组织盘牢靠,可惜两岸话语场缺血,需要重新打补丁。侯友宜固守市政,拉中间票厉害,但深蓝圈子看不上眼。张亚中、郑丽文路线鲜明,资源和整合能力捉急。如果今天蓝营能玩转这套新机器,谁来坐在驾驶座其实不重要——就像一辆装满安全设备的新车,不怕司机手滑。
九二共识四个字,反而成为检验蓝营“程序主义”的试金石。和平红利怎么看?航班、订单、旅游、学术交流,条条都要拿数据说话。安全边界怎么算?热线联系人频率、防务投入、擦撞降级,一目了然。蓝营这次不玩模糊账,专治外界那种“说一套、做一套”的老毛病。从三个月蓝白协调清单,到六个月联合政策草案,九个月陆配议题立院听证,十二个月两岸交流红利对账表——每一个节点都插上时间戳,攤开给媒体、选民验收。像餐厅透明厨房,锅里煮什么一清二楚,谁再吹牛就容易被打脸。
结语:
一番风暴过后,蓝营主席很可能变成制度的轴心,而不是权力的跳板。全党坐镇监督,媒体和选民也在围观——谁敢把空头支票贴在脸上,下一秒信誉账户就见底。最后这个结果,未必是某个名字的胜利,更像蓝营自救的最后机会。如果新主席真能把个人退到幕后、用清单驯服九二共识、用算术推进蓝白合作,2028或许能看到一场扎实的民生竞赛。否则换谁来掌舵,不过是旧鞋走新路,没多久又磨穿。如果这场主席选举还能爆出惊喜,也只能靠制度沉淀出新的自信——蓝营真想翻身,也得把政党形象修得铁板一块,这才对得起岛内选民的望穿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