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男鹅”再临申城,马修·伯恩《天鹅湖》30周年纪念版首演
发布时间:2025-08-28 19:52:26 浏览量:1
8月27日晚,大幕落下,上海文化广场主剧场内掌声雷动。时隔六年,被誉为“重新定义芭蕾”的旷世神作——马修·伯恩《天鹅湖》三十周年纪念版,在万众期待中成功完成本轮上海演出的首秀。
这部自1995年首演以来横扫40余项国际大奖、彻底颠覆舞蹈史的作品,以更臻成熟的姿态,再度以其标志性的全男性天鹅阵容,为上海观众带来了直击灵魂的舞台体验,将为申城观众带来共计6场演出。
本次《天鹅湖》的回归之旅,以一场极具创意的序幕拉开。8月25日,剧组在黄浦江游船上举办了别开生面的媒体见面会。剧中舞者们画上标志性的天鹅妆容,身着莱斯·布拉泽斯顿设计的代表性羽翼裤装,化身成黄浦江上优雅起舞的俊朗“男鹅”。
他们野性而优美的身姿,与浦江两岸的现代都市风光交相辉映,将英伦戏剧的先锋风情完美融入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亮丽风景线。活动中,多位首席舞者现身现场,分享了他们时隔六年再度携“男鹅”回归上海的激动心情。一位舞者动情地表示:“时隔六年重返上海舞台,仿佛完成了一次艺术之旅的轮回,黄浦江的夜色与天鹅的野性在此刻交融,唤醒了我们对这部作品的深层共鸣。”
这份激动在昨晚的首演舞台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释放——舞者们以融合了芭蕾的精准、现代舞的力量以及源自自然观察的独特肢体语言,生动诠释了这群雄性天鹅的原始力量与优雅美感,尤其是“头鹅”与“王子”之间复杂而深刻的纠葛,在柴可夫斯基不朽音乐的衬托下,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戏剧张力和情感冲击力,令全场观众屏息凝神。
马修·伯恩版《天鹅湖》如今已被奉为经典,但回溯至1995年11月9日在伦敦萨德勒之井剧院的首演,其引发的震撼堪称石破天惊。
首任“头鹅”扮演者、时任皇家芭蕾舞团首席的亚当·库珀回忆道:“我记得首演那阵子,剧院周围排起了长队…整个场面如何瞬间变得疯狂,简直猝不及防。”
彼时,将天鹅全部改为男性角色的构想被许多人预言会沦为滑稽的恶搞。舞者威尔·坎普(首批“天鹅”之一)记得同学们的质疑:“大家都觉得这会是一场糟糕、古怪、荒诞的演出。”然而,伯恩的创作信念无比坚定:“男性天鹅的念头一出现在我脑海中,我立刻就知道这很棒,几乎从未动摇过。”
他大胆地融合了传统芭蕾配乐与当代叙事视角,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呼应了上世纪90年代英国王室动荡的压抑宫廷中。野性天鹅的闯入,不仅是视觉上的革命,更是对阶层、性别、自由与野性的深刻隐喻。其编舞语言彻底打破了传统芭蕾剧院的框架,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舞蹈戏剧美学——天鹅的动作融合了芭蕾的优雅、现代舞的爆发力以及自然界天鹅的野性姿态,形成极具冲击力的艺术挑战。
观众的狂热反响彻底粉碎了质疑。著名制作人卡梅隆·麦金托什在中场休息时就断言:“我们必须把作品搬上西区舞台。”该剧随后创造了历史:成为伦敦西区有史以来上演时间最长的全本舞蹈作品,斩获奥利弗奖;1998年登陆百老汇后,伯恩更是一举包揽托尼奖最佳编舞和最佳音乐剧导演两项大奖。
它所到之处,不仅吸引明星拥趸,更成功地将许多原本对舞蹈敬而远之的观众带进了剧场。2000年,电影《跳出我天地》的上映,将《天鹅湖》的象征意义推向了新的高度。影片高潮处,比利在舞台上化身亚当·库珀饰演的天鹅,那份融合力量与美的震撼形象,成为了无数男孩无畏追寻舞蹈梦想的图腾。
伯恩感慨:“这部作品的影响堪称震撼级…它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更重要的是,这些年来它也改变了无数观众,吸引了许多原来不关注舞蹈的人。”
这份激励与传承已深深植根于马修·伯恩的新历险舞团。通过设立“天鹅学院”,舞团致力于培养非传统路径的舞者人才,迄今已有30余名毕业生登台演出。如今,本轮在上海献演的三十周年纪念版,正由这些充满活力与才华的新一代“天鹅”和“王子”们倾情演绎。所有角色均由舞团常驻演员担纲,他们继承了前辈的技艺与精神,为经典注入了青春活力。
伯恩说:“《天鹅湖》的每次重演都标志着一段特别旅程的开始——无论是对舞者的个人发展还是对观众的意义而言。它持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每一次启程都让人心潮澎湃,因为它又将为更多观众带来亲身体验这部作品的机会。”
本轮演出中,新一代舞者不仅完美复刻了作品的野性与优雅,更融入了他们对当代社会的理解,使天鹅的形象更具现实意义,例如在表现宫廷压抑与天鹅自由的对比时,舞者们通过更具张力的肢体语言,隐喻了现代社会中对个性与自由的追求。
首演盛况证实马修·伯恩《天鹅湖》的魔力丝毫未减。这部永久改变了舞蹈艺术面貌的传奇之作继续在上海的舞台上掀起野性、优雅而直抵人心的艺术风暴。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艺术拥有打破边界、重塑认知并持续点燃心灵的力量。
栏目主编:张春海 文字编辑:蒋迪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