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舞动敦煌》观影会在京举办,聚焦文化传承行业创新
发布时间:2025-08-29 23:45:13 浏览量:2
近日,微短剧《舞动敦煌》观影会在北京召开。本次观影会由中国视协网络视听艺术创作委员会和中国传媒大学视听艺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中国视协相关领导、业界专家学者、主创人员代表及媒体代表齐聚,共同总结《舞动敦煌》创作经验,探讨剧集的文化价值与艺术特色,为微短剧行业精品化发展提供思路。
作为国内首部舞蹈微短剧,《舞动敦煌》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总台甘肃总站、红果短剧、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广播电视局、抖音非遗计划、北京舞蹈学院、酒泉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品,以“舞蹈+短剧”的创新形式,讲述现代舞蹈学生陈曦与唐代舞姬昭慕云因敦煌壁画灵魂互换、共护《伎乐图》的故事。该剧于8月29日在央视频客户端、红果短剧APP、抖音@央视频官方账号正式上线。
多视角解读亮点
专家点赞文化短剧创新实践
作为首部“舞蹈+短剧”跨界作品,《舞动敦煌》从创作到呈现全程以精品化为导向:不仅邀请敦煌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确保文化表达的真实性;更请来北京舞蹈学院敦煌舞教研室主任史敏担任舞蹈总监,将壁画中静止的飞天、伎乐形象转化为活态“敦煌乐舞”。剧集除了面向年轻观众传播敦煌文化,还联动抖音等平台,计划推出舞蹈片段剪辑等衍生内容,吸引更多观众关注敦煌艺术。此外,抖音非遗计划也在《舞动敦煌》筹备、上线过程中提供特别支持,助力《舞动敦煌》用现代表达展现非遗魅力和传统美学,呼应了“文化传承需要创新手段”的时代命题。观影会由中国视协网络视听艺术创作委员会会长马丛峰主持。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董涛高度肯定《舞动敦煌》在微短剧赛道的标杆意义,认为剧集呈现出“主体鲜明、人物生动、制作精良”三大核心亮点。在主体上,剧集以敦煌文化为内核,区别于纪录片“揭秘式”呈现,用“舞蹈+短剧”的形式适配年轻受众的观看习惯,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传递正向价值观;在人物塑造上,双女主陈曦与昭慕云形象鲜活,分别展现了舞蹈之美、敦煌之美、人性之美,而沈桓的坚守与季常的阻挠更形成戏剧冲突,起到了重要的情节推动作用;在制作上,服化道、场景设置、舞蹈编排均显用心,尤其舞蹈动作凝聚敦煌文化精髓,摆脱了微短剧“几天拍一部”的粗糙感。
短剧的精品化,首先需有扎实的内容内核。《舞动敦煌》的突破之处,在于将敦煌文化从“背景元素”变为“叙事核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张德祥认为《舞动敦煌》最突出的亮点在于“形式创新与精神内核的深度契合”。在他看来,剧中陈曦以昭慕云的身份亲身体验古人“用生命完成艺术”的过程,这种“沉浸式”的情节设计,让敦煌文化不再是静态的背景,而是推动人物成长的核心动力。而剧中“画与舞”的共生关系——沈桓擅画、昭慕云擅舞,二者合作成就壁画完整诞生过程,更是点睛之笔,既还原了敦煌艺术“画舞同源”的历史渊源,又传递出“艺术传承需创作者与演绎者共同努力”的深层逻辑。
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则将《舞动敦煌》的亮点总结为“从爽感突围到美感构建的成功尝试”,认为其填补了微短剧“艺术审美缺失”的空白。他认为,本剧以敦煌文化为底色,在视听层面构建了独特的“敦煌美学”;而双女主的成长叙事则以“相互救赎”替代“单方面逆袭”,传递出温暖的情感价值,让观众在感受美学的同时,获得情感共鸣。此外,康伟也肯定剧集的“适度反转”,既保持剧情张力,又不脱离“守护文脉”的核心,避免了“为反转而反转”的生硬感,为“艺术题材微短剧如何兼顾观赏性与思想性”提供了范例。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基础部主任、视听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赵晖则从“媒介融合”与“文化传播”双视角,肯定《舞动敦煌》学术研究价值。媒介融合上,剧集实现“大小屏互动”突破,既是央视频微短剧布局关键尝试,又适配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传播,还计划在总台大屏“片段化”播出,为微短剧“破圈”提供新路径。同时,她认为该剧深度挖掘舞蹈意义,并将其概括为精神隐喻、情感符号、自由意志以及身份标识“四重载体”,这种多维度的解读空间,让剧集超越了“文化科普”的层面,具备了学术探讨的价值。
短剧的创新,既需形式突破,更需资源整合与模式探索。中国社会科学院视听研究室主任广播影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冷凇从“行业首创”与“资源整合”双重视角对《舞动敦煌》作出了肯定,认为其是微短剧“转型升级期的标志性作品”。在创新层面,剧集首创“舞蹈+短剧”的跨界形式,将舞蹈从“点缀元素”提升为“核心叙事载体”;在资源整合层面,剧集联动了多方优质资源,“这种‘多方联动、跨界融合’的模式,不仅提升了剧集的艺术品质,更给行业带来启发——微短剧可以不局限于“甜宠、逆袭”等题材,通过整合文化、艺术资源,完全能承载更厚重的主题,甚至推动“文化遗产系列”的开发。
探索“微短剧+文化”
搭建文化传承与传播新桥梁
文化传承与融合传播协同发力已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引擎。随着微短剧精品化扶持计划逐步落地,“微短剧+文化”“微短剧+非遗”的融合模式,以其轻量化传播、年轻化表达的独特优势,为传统文化活化、非遗传承及文旅产业升级注入新活力。微短剧《舞动敦煌》深度联动甘肃敦煌文化资源,以“舞蹈+短剧”创新形态搭建文化传承的桥梁,既为探讨微短剧如何推动非遗活态传承、地方文旅发展提供了生动样本,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传播拓展了新思路。
从文化传承与非遗活化来看,《舞动敦煌》将敦煌舞这一非遗技艺从舞台艺术转化为影像叙事载体——正如张德祥所言,剧集通过“灵魂互换”的情节设计,让现代舞蹈学生陈曦亲历古代画与舞的共生历程,使敦煌“画舞同源”的文化精神从静态壁画变为动态传承,而北京舞蹈学院史敏教授编排的飞天、反弹琵琶等舞段,更精准还原敦煌舞精髓,让非遗技艺以“可看、可感”的方式触达观众。赵晖进一步表示,剧中融合了汉唐、西域元素,以及“文明互鉴”的主题,这种对非遗内涵的深度挖掘,让微短剧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新阵地,也为敦煌文旅产业赋予了“文化体验+沉浸叙事”的新内涵。
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编辑牛梦笛在强调《舞动敦煌》搭建起“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对话桥梁的同时,进一步肯定了剧集在“IP打造与产业链延伸”上的潜力。她认为,剧集不仅完成了单部剧的创作,更为敦煌文化的多维度传播提供了入口。此外,她特别提及剧集的“出海适配性”,认为该剧与阿拉伯地区观众对“完整叙事、文化内涵”的偏好高度契合。而敦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交流的重要符号,剧中的中西交融元素不仅能引发跨文化共鸣,更有望成为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优质样本,为微短剧突破“霸总、逆袭”等单一题材局限提供了新思路。
青年文艺评论家、《文艺报》艺术评论部编辑许莹认为,微短剧的制作标准和人员配备拿出了可以与长剧乃至电影一较高下的规格,这是微短剧发展到今天出现的一个重要特征。李少红带领的资深影视创作团队的加入,为《舞动敦煌》的创作带来有益滋养;穿越、灵魂互换等叙事手法的使用,也没有消解、矮化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反而让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天等形象飞入“寻常百姓家”。立足敦煌的历史遗迹、文化遗产、精神遗产,此次国家级主流媒体平台央视频与头部微短剧平台红果的合作,进一步推动更多“价值赋能”内容代替“快餐消费”内容加速进场。
传统文化现代表达
多方合力筑精品
舞者是壁画的“活化者”,创作者是文脉的“传递者”。微短剧《舞动敦煌》围绕现代舞蹈学生陈曦与唐代舞姬昭慕云的灵魂互换为主线,将敦煌舞演绎、古今时空对话、文物保护等元素融合,开启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叙事。
红果精品短剧负责人魏钦涛表示,红果布局精品短剧,就是为了提升短剧整体品质,鼓励行业向精品化发展,而《舞动敦煌》的诞生,不仅离不开央视频的专业引领,更离不开创作团队的匠心付出。“从总制片人杨娜老师、导演孔令飞老师,到制作团队,他们不仅延续了对文化题材的深刻理解,更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对创作的执着,将敦煌的美学与故事完美融合。”在他看来,正是这样一支成熟、专业且有文化情怀的团队,才让《舞动敦煌》得以高质量呈现,也让我们作为平台方,更坚定了“全力支持优质文化内容”的决心。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内容运营一部副主任、《舞动敦煌》总制片人杨娜看来,打造《舞动敦煌》是主流媒体探索“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尝试。她提到,团队沿用国内首部聚焦古籍保护的微短剧《重回永乐大典》原班人马,邀著名导演李少红团队把控艺术细节,在演员选择上平衡“舞蹈功底”与“演技”——饰演陈曦的徐柘是中国歌剧舞剧院敦煌舞专业演员,饰演昭慕云的演员则有多年舞蹈基础,“就是为了让敦煌舞不仅是表演,更是剧情与文化的载体”。同时,她坦言创作中需在“主流价值观与市场短剧爽感”间找平衡,如穿越、灵魂互换等设计反复打磨,力求既吸引年轻观众,又不脱离文化内核。
本剧导演孔令飞则表示,拍摄中既向往敦煌文化的厚重表达,也面临不少挑战:“处于保护文物的目的,敦煌壁画无法实地拍摄,涉及宗教内容要谨慎,大漠拍摄往返要三四个小时,想拍夜景都很难。”但团队仍以匠心应对——原本计划在排练室呈现的舞蹈,因原创音乐的启发改至大漠黄沙中拍摄;史敏教授则全程为剧中的舞蹈进行动作编排,让敦煌舞与剧情情绪深度融合。“在央视频的引领下,加之红果短剧致力于打造精品短剧的良好态势,作为影视工作者,我们认真汲取每一次的不足,以期在下一部作品中取得更佳的表现。”孔令飞说。
“好的短剧太少,但是看完《舞动敦煌》,我觉得这是一部下了功夫、付出了心血,精心创作的短剧。”中国视协网络视听艺术创作委员会会长、观影会主持人马丛峰总结道,《舞动敦煌》融合千年敦煌文化与东方舞蹈美学,将壁画中反弹琵琶的经典形象以“短剧+舞蹈”形式呈现,主题与立意兼具,召开观影会既是探讨创作经验,也是挖掘背后的故事与价值,为行业提供参考。
《舞动敦煌》以“文化为魂、创新为形”,不仅让我们看到短剧的精品化与创新并非遥不可及,也为“短剧+”生态拓展了新可能,在助推短剧精品化、激发行业创新潜能方面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作为国家级新媒体旗舰平台,总台央视频近年来深度布局微短剧赛道,以“精品化” 为核心锚点,通过题材差异化与叙事语态革新,构建起兼具思想深度、文化厚度与娱乐活力的原创作品矩阵。陆续推出《中国神话》《重回永乐大典》《美猴王》等精品力作。联合行业各界打造《CMG首届中国微短剧盛典》,汇聚中国微短剧各方智慧与力量,艺术化展现微短剧行业发展历程与重要成果。通过权威推介、生态展示、资源汇聚、名家引领等多元环节设计,为行业搭建起交流合作的优质平台。
截至目前,央视频平台已累计上线优质微短剧作品169 部,形成规模化、高品质的内容储备。未来,央视频将继续携手行业各方,持续完善微短剧内容生态体系,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主流媒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