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蒸发五千万,多地惊现“空跑”!公交车正悄悄退出历史舞台?
发布时间:2025-08-29 23:37:20 浏览量:2
文| 毒蜂
编辑| 毒蜂
“上午运人,下午拉菜。”
最近,一位天津网友拍到:标着“XX公交”字样的车辆,竟在菜市场门口卸下一筐筐新鲜蔬菜。
原来,不少公交线路为“活下去”,干脆开启了“客货混装”的模式:高峰期载人,平峰期变身“移动菜篮子”。
比如,杭州率先跑通“公交+生鲜”的同城急配,清晨他们把郊区蔬菜直送社区,然后上午继续跑客运,全程1小时搞定。
而这背后,是公交集团账面上越发难看的赤字,也是他们无奈的选择,或许他们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一天。
事实上,公交行业的至暗时刻早已来临,“线路缩水”成了今年的高频词。
6月12日,深圳西部公交一次性砍掉22条线路,短短两周后,东部公交再停8条。
截至2025年7月,上海公交线网缩至1413条,比去年少了27条。
2024年底,山东济宁因补贴迟迟不到位,直接停运了6条城乡线路,同月,湖北黄石也宣布暂停4条夜班车。
“停运潮”愈演愈烈,公交的下一站,会不会是终点?
在大多数市民记忆里,公交车曾是城市血脉:车门一开,学生、白领、菜农蜂拥而上,沙丁鱼罐头般挤到下一站。
可如今,早晚高峰的“沙丁鱼罐头”变成了“空罐头”——车厢空空,可能司机比乘客还多。
客流滑坡从2016年就已经悄悄开始,年均跌幅3.1%。
疫情三年更是雪上加霜,2022年客运量直接腰斩,只剩2015年巅峰的46%。
车还在跑,可人却越来越少,有的地方“站站停”都已经被迫改成了“招手停”,许多站牌锈迹斑斑,沦为街景。
人少了,票款自然稀薄。
官方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公交每跑1公里成本6.1元,票箱却只进账3.4元,整体缺口突破2200亿元。
即便财政补贴不断“输血”,企业依旧“贫血”。
2025上半年,武汉公交集团营收12.7亿元,净亏损1.26亿元,宁波公交营收3.1亿元,成本高达31.5亿元,补贴后仍亏5231万元。
规模越大,窟窿越深,司机工资开始拖欠,有人无奈离职,有人边跑车边兼职送外卖。
曾经“干到退休”的铁饭碗,如今成了“倒贴上班”。
作为公共出行“兜底”的公交车,为何走到这般田地?
原因并不单一,而是一场“四面楚歌”的合围。
首先,出行方式大爆炸,把公交客流撕得七零八落。
私家车保有量年年刷新纪录,一脚油门随时出发,谁还等公交?
网约车随叫随到,价格卷到比地铁还便宜;共享电单车更是把“最后一公里”啃得渣都不剩。
多重夹击下,愿意挤公交的人自然越来越少。
其次,财政账本重排优先级。
教育、医疗、养老……每一项都嗷嗷待哺,公共交通的补贴顺位只能一退再退。
部分县市甚至出现“补贴断供”,公交公司一夜之间“断炊”。
与此同时,油价、电价、人工、车辆折旧全线上涨,成本像吹气球一样膨胀。
四面楚歌之下,公交公司如果不想“原地解散”,只能各显神通。
杭州把“公交+生鲜”玩出了花:早上送菜、上午送人、下午跑“校园专线”,把闲置运力切成三段时间卖三次。
成都则盯上“浪漫经济”——把双层巴士改装成移动婚礼堂,全景天窗、氛围灯、移动KTV一应俱全,半年吸引300多对新人。
青岛更彻底,直接把停运场站改成“夜间快递分拨中心”,与极兔、菜鸟合作,白天停车场、晚上分拣仓,一年省下700万场地费。
这些“野路子”让外界看到:公交不止能拉人,还能拉菜、拉快递、拉幸福。
活下去,比面子更重要。
公交的明天到底会怎样?没人敢打包票。
但有一点确定:当公交车不再只是公交车,它或许就能找到活下去的新身份。
或许你已经记不得,上一次坐公交是什么时候了?下次上车,说不定司机师傅会问你:
“先送菜还是先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