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50年代,梅兰芳的舞台照,抱病最后一次登台演出,距去世仅隔68天

发布时间:2025-08-30 14:44:48  浏览量:2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近代戏曲史上,能担得起“伶界大王”称号的,只有两个人,一位是老生泰斗谭鑫培,另一位就是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

他把京剧旦角艺术推向巅峰,创造的梅派唱腔至今仍是梨园经典;抗战时蓄须明志,宁可不唱戏也不向敌人低头;直到晚年,还在舞台上演绎出《穆桂英挂帅》这样的巅峰之作。

可谁能想到,这位让全世界都为之倾倒的艺术大师,小时候曾被老师说“祖师爷没赏你这碗饭”。

梅兰芳的祖籍在江苏泰州,可他出生在北京的梨园世家,家里往上数三代都跟戏曲打交道。

祖父梅巧玲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名角,既能唱京剧又能演昆剧,还是同光十三绝里的人物;父亲梅竹芬也是唱旦角的,可惜英年早逝;母亲杨长玉是梨园名家杨隆寿的女儿,同样懂戏。

按理说,梅兰芳该是天生吃戏饭的,可他的戏曲之路,开头并不顺利。

梅兰芳父母早逝,从小跟着祖母和伯父长大,七岁时进私塾读书,受家里环境影响,八岁就开始学戏。

可那时候的梅兰芳,先天条件不算好,记性慢,一句简单的唱词,别的孩子念几遍就会,他却要琢磨半天,迟迟记不住。

教他的老师没了耐心,撂下一句 “祖师爷没赏你这碗饭吃”,干脆就不教了。

换作别人,可能早就放弃了,可梅兰芳偏不,老师不教,他就自己练,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吊嗓子,对着镜子练身段,把别人玩的时间都用在学戏上。

11 岁那年,他终于得到了第一次登台的机会,在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里演织女。

虽然只是个小角色,戏份不多,可他演得格外认真,台下的观众都记住了这个眼神清亮的小姑娘(当时演旦角)。

从那以后,梅兰芳更拼了,到处拜师学艺,不管是青衣的唱腔、花旦的身段,还是刀马旦的武打动作,他都学,戏路越练越宽。

1913年,他第一次唱大轴戏,演的是《穆柯寨》里的穆桂英,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特意吸收了上海文明戏的新鲜元素。

比如新式舞台的灯光、更精致的化妆、改良后的戏服,让整出戏看起来既传统又新颖,这场演出大获成功,观众掌声不断,梅兰芳也总算在京城梨园界崭露头角。

演完《穆柯寨》,梅兰芳没停下脚步,他从上海回到北京后,又创演了时装新戏《孽海波澜》,还开始研究新的唱腔,同时捡起祖父擅长的昆曲,一边学一边练。

那时候他们家搬到了北京鞭子巷三条,院子里经常传出他的唱腔,有时候练到半夜,邻居都能听见他吊嗓子的声音。

慢慢的,他的唱腔越来越有味道,醇厚又流畅,感情藏在调子里,不张扬却能打动人心。

再后来,不管是《霸王别姬》里的虞姬,还是《贵妃醉酒》里的杨玉环,他演一个火一个,渐渐走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时代。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梅兰芳艺术生涯的黄金时期,也是京剧发展的巅峰阶段。

那时候,男旦艺术出了四位大师,就是后来家喻户晓的梅尚程荀四大名旦,而梅兰芳就是这四大名旦之首。

在此之前,京剧旦角虽然也有不同的唱法和演法,可从来没有人像梅兰芳这样,真正“创艺立派”,他是中国旦角行当里,第一个有自己专属艺术流派的人。

梅兰芳最厉害的地方,就是把青衣、花旦、刀马旦的特点融到了一起。

比如他演《霸王别姬》里的虞姬,既有青衣的端庄,又有刀马旦的英气,最后自刎时的身段,还带着花旦的柔美。

他的唱腔也有自己的特色,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听起来既符合人物心情,又容易让观众记住。

时间长了,大家就把他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叫做“梅派”,不少梨园子弟都跟着学,“梅派”也成了京剧史上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那时候,不光中国人喜欢看梅兰芳的戏,连外国人都专程来中国看他演出。

他还曾带着剧团去美国、苏联演出,把京剧推向了世界,让外国人知道,中国还有这么精彩的传统艺术。

梅兰芳爱戏,把戏曲当成自己的命,可在民族气节面前,他却能做到不唱戏。

抗战时期,日寇占领上海后,听说梅兰芳住在上海,就想利用他的名气做宣传,让他到电台讲话,表面上是“弘扬艺术”,实际上是想让他为日本的“皇道乐土”服务。

梅兰芳一眼就看穿了日本人的阴谋,他知道,一旦答应,就成了民族的罪人。

可日本人不好惹,直接拒绝可能会有危险,于是他想了个办法,一边跟日本人说,最近要外出演戏,没时间,一边悄悄带着家人和剧团,连夜坐船逃到了香港。

到了香港,梅兰芳深居简出,几乎不露面,更别说演戏了,可没过多久,香港也被日军占领了,日本人又找上门来,逼着他登台。

这一次,梅兰芳下定了决心,就算再也不能唱戏,也绝不向敌人低头,他开始蓄起了胡子。

要知道,旦角演员最看重的就是容貌,脸上不能有一点瑕疵,更别说留胡子了。

可梅兰芳不管,每天都看着自己的胡子变长,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只要胡子在,我就不用登台给日本人演戏。

那段时间,梅兰芳没了演出收入,生活过得很拮据,有时候连家里的开销都快撑不住了,可他还是没松口。

有人劝他不如少演几场,救救急,他却说:“戏可以不唱,饭可以少吃,可气节不能丢。”

直到抗战胜利,梅兰芳才剪掉胡子,重新登上舞台,当观众看到他再次以旦角装扮出现时,台下掌声雷动,大家都知道,这位艺术家不仅戏唱得好,人品更好。

这张照片拍摄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画面中的主角正是大名鼎鼎的梅兰芳,彼时站在舞台上的他光彩夺目,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青春年少时,让我们得以窥见他当年的绝代风华。

要知道,这时的梅兰芳已经年满60岁,可从镜头里,我们仍能真切感受到他对艺术的那份执着与热爱,他身着华美的戏服,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他对艺术的严谨态度和不懈追求。

不过,若仔细端详,也能发现岁月在他脸上留下的印记,他的脸部肌肉不再紧致,右半边脸还有些坑洼,这些痕迹,是时光的馈赠,更是他为艺术无私奉献的见证。

在那个年代,演出用的化妆材料十分廉价,长期使用对皮肤的伤害极大。

梅兰芳的皮肤状态,就是那个时代演出条件的真实写照,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坚守在舞台上,用精彩的表演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观众。

梅兰芳的舞台生涯很长,第一次登台是1904年8月17日,当时他才9岁;而最后一次演出,已经是半个世纪后的1961 年5月31日,演的是他晚年改编的京剧《穆桂英挂帅》。

说起这出戏,还有个小故事,1953年,豫剧名角马金凤带着洛阳市豫剧团到上海演出《穆桂英挂帅》,梅兰芳听说后,特意去看戏,一看看了三遍。

戏里穆桂英老当益壮,重上战场的精神,让他特别感动,1958 年,马金凤带着这出戏到北京演出,梅兰芳又去看了。

这次他更激动,心里冒出一个想法,那就是要把这出豫剧改成京剧,作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

说干就干,梅兰芳带着团队一起改编剧本,设计唱腔和身段,他把京剧的韵味融入豫剧的故事里,既保留了穆桂英的豪迈,又不失旦角的柔美。

1959年5月25日,京剧《穆桂英挂帅》在北京人民剧场首演,一开场就火了;同年 10 月,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剧目再次公演,更是赢得了满堂彩。

周恩来总理看了戏后,握着梅兰芳的手说:“这个戏很好,是你舞台生活40年的集中表演,也是你老年的代表作。”

著名京剧作家景孤血还说,梅兰芳在戏里一个人演满台,他的表演太有感染力,整个舞台都被他的气场笼罩着。

1961年5月31日晚上,梅兰芳应中国科学院的邀请,带着梅剧团为科学家们演出《穆桂英挂帅》。

科学院的礼堂不大,却挤得满满当当,连郭沫若院长都来了,演出结束后,梅兰芳带着演员们谢幕,郭沫若走上舞台,紧紧握着他的手,祝贺他演出成功。

那时候,谁都没想到,这会是梅兰芳最后一次登台,从 1960 年开始,他就觉得身体不舒服,胸口隐隐作痛,还以为是胃病,吃点药就接着工作,没当回事。

1961年夏天,他的病情越来越重,到北京阜外医院检查,才知道是心绞痛,一天下午,心绞痛突然发作,他被紧急送进医院抢救,周恩来总理还特意嘱咐医院全力救治。

可遗憾的是,一星期后的一个清晨,梅兰芳的病情突然恶化,尽管医生拼尽全力,这位一代艺术大师还是在清晨5点与世长辞,享年67岁,距离他最后一次演出,只过了68天。

梅兰芳走了,可他留下的梅派艺术还在,那些经典的剧目还在被一代又一代演员演绎着。

有人说,梅兰芳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京剧,他让京剧变得更美好,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直到今天,提起京剧,提起旦角,人们第一个想到的,还是那个曾经被说“祖师爷不赏饭”,却用一辈子证明“只要努力,就能成为自己的祖师爷”的梅兰芳。

文摘报——梅兰芳的最后一次演出 2011年02月22日

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杨叶青:感动你我的,不一样的他——传奇人物评价之梅兰芳2011-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