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续范亭在中山陵为何自寻短见?南京一群人歌舞升平,醉生梦死
发布时间:2025-08-31 06:00:00 浏览量:4
续范亭将军在中山陵前剖腹的消息刚隐约传到南京官场,国民党高层没想着警醒自省,反倒急着遮掩。他们严令报馆不准声张,派特务盯着医院,拦着记者采访,甚至瞎编说这位爱国将领是“失恋”了,或是“重病”才走了绝路。他们想用这种低级谎言盖住那片壮烈的血光,这算什么应对舆论的办法,分明是对一个灵魂悲呼的冷漠与侮辱。一位堂堂的中将总参议,怎么就非得用这么惨烈的方式喊出诉求呢?
1893年续范亭生在山西崞县,他早年就入了同盟会,跟着闹革命。年轻时候他当革命军山西远征队队长,打仗勇猛,爱国之心溢于言表。后来他组织西北护国军讨袁世凯,当过旅长、军校校长,单看这些经历,他已经是国民党中的元老了。
可续范亭本就是本方热血男儿,一直有股子和官场那套权谋格格不入的理想主义,还有老辈士大夫那种忧国忧民的心思。就这性子,国家到了危亡关头,他哪能选择跟着同流合污,或是闷头装糊涂呢?
1931年东三省几乎是一夜沦陷,续范亭攥着拳头反对跟日本人妥协,一个劲儿呼吁抗日。可蒋介石那边偏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主意不放,一门心思打内战,对日本人步步紧逼愣是不抵抗。
1935年,日本又在华北挑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华民族真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
然而此时续范亭还对在南京开的大会还充满希望,他专门跑到南京呼吁抗日。可他眼里看到的,哪是什么励精图治、共赴国难的样子?全是歌舞升平,还有不少代表明目张胆拉票贿选,乌烟瘴气。
续范亭想找蒋介石当面说说抗日的事,一次次被拒,人家根本不见他。想救国却找不到门路的悲愤,还有对民族命运的揪心忧虑,最后把他逼到了那个决绝的份上。
1935年12月26日,续范亭一个人去了中山陵。
面对着孙中山先生的陵寝,续范亭这位老革命党人心里憋得慌,他写下《哭陵》一诗:“谒陵我心悲,哭陵我无泪。瞻拜总理陵,寸寸肝肠碎。战死无将军,可耻此为最!腼颜事仇敌,瓦全安足贵?”
写完这首诗后,续范亭拔出短剑,就那么毅然剖腹明志,想以一死唤醒国人。
后来救护人员在他衣袋里发现了《绝命诗》:“赤膊条条任去留,丈夫于世何所求?窃恐民气摧残尽,愿把身躯易自由。” 他在《告民众书》里说:“余今已绝望,故捐此躯,愿同胞精诚团结,奋起杀敌。” 这得是多深的绝望,又藏着多热的期盼啊!
续范亭在中山陵以死明志的事,国民党当局一开始想捂着,可在民族良知面前,这点心思根本站不住脚。
就算他们把消息封得再严,纸终究包不住火。上海有家私人报馆敢冲破禁令,登出了续范亭躺在病床上的照片,还有他绝命诗的手迹。消息一下就传遍全国,各大报刊都跟着详细报道、评论。
当时《救国日报》就说:“自杀,原是弱者所为,但是,在那举手自杀之一刹那间,若没有十分勇气,也是不成。况且生为男子,遭遇国难无路请缨,悲愤不已,欲藉自杀,以警醒国人,其用心之苦,其举动之壮烈,真可以惊天地而泣鬼神!”
续范亭这一举动,狠狠揭开了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老底,也有力地抗议了这政策,一时间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都被激起来了。
续范亭被救了下来之后也彻底认清了南京城中某些人的嘴脸,从这以后,他的人生路彻底转了向。
在杭州疗养时,续范亭开始读马克思的《资本论》这些进步书,于是他心里的想法慢慢变了。
西安事变爆发,续范亭坚决站在张学良、杨虎城这边。后来经南汉宸介绍,和周恩来谈了六个多小时,越谈越深入。延安以民族利益为重、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让续范亭打心眼儿里佩服,从这以后,他铁了心拥护延安。
续范亭曾感慨:“要是早就认识了他们,我也不会到中山陵去自杀了。” 续范亭后来当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主任委员、山西新军总指挥、晋西北行政公署主任、晋西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务,在北方顽强抗日。
1941年续范亭病重去延安疗养,那段时间常和延安高层来往,心里的想法变得更加透亮了,他从一个民主民族主义者,成了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1947年9月12日,续范亭在山西临县去世了。临终前,他写了遗书,申请入党:“范亭自辛亥革命以来,即摸索为民族和人民解放的真理,奋勇前行,在几经波折之后,终于认清了革命道路,这才是中华民族彻底解放的道路。”
第二天,延安就决定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毛主席还送了挽联:“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 这副挽联,把续范亭将军一辈子追求真理、无私奉献的好名声,还有他的人格魅力,都概括透了,满是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