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新闻秘书称赞中国菜:非常美味,外交舞台上的味觉盛宴
发布时间:2025-09-01 14:58:23 浏览量:2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8月31日报道,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德米特里·佩斯科夫在天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期间,对中国菜肴赞不绝口,直言“非常美味”。这一评价,不仅是对中国美食的认可,更是在国际外交舞台上,为中国饮食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5年8月31日至9月1日,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天津盛大举行。此次峰会吸引了包括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内的20多位外国领导人以及10位国际组织负责人齐聚海河之滨。如此高规格、大规模的国际盛会,每一个细节都备受瞩目,而中方为出席活动的国际贵宾精心准备的中国传统美食,无疑成为了峰会期间的一大亮点。
早在峰会期间,俄罗斯总统助理尤里·乌沙科夫就率先透露了中方提供中国传统美食这一消息。随后,佩斯科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迫不及待地分享了自己的用餐体验。他满脸笑意地说道:“宴会上一直洋溢着热情的氛围。菜肴是非常美味的中国菜。”这简单而又真挚的评价,瞬间让中国菜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
中国菜,作为中国各地区菜肴的总称,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世界三大菜系(中国菜、法国菜、土耳其菜)之一,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盛誉。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燧人氏发明熟食,商朝伊尹倡导五味调和,为后世烹饪奠定了基础。历经多个朝代的演变与发展,中国菜不断吸收融合各种文化元素,逐渐形成了如今品类丰富、流派众多、风格独特的局面。
中国菜的烹饪特点极为讲究,强调色、香、味、意、形的完美结合。“色”,讲究菜肴颜色的搭配,既要展现原料的本色,又要巧妙运用作料的色彩,还会用青菜、番茄、洋葱等进行衬托,以达到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香”,包含气香与骨香,让人未食先醉;“味”,是菜肴的灵魂,是主料、调料与烹饪方法有机结合的产物;“意”,赋予菜肴联想与意义,增添用餐的情趣;“形”,注重成菜的形状与装饰,使菜肴不仅美味,更具艺术感。
在菜系方面,中国菜更是丰富多样。鲁菜的葱爆海参、糖醋鲤鱼、九转大肠,尽显北方菜的醇厚大气;川菜的宫保鸡丁、麻婆豆腐、鱼香肉丝,以麻辣鲜香著称,让人回味无穷;苏菜的三套鸭、清炖狮子头、叫花鸡,口感细腻,韵味悠长;粤菜的油爆鲜虾仁、脆皮乳猪、脆皮炸海蜇,讲究原汁原味,清新爽口。此外,还有徽菜、湘菜、浙菜、闽菜等各具特色的菜系,共同构成了中国菜的庞大体系。
佩斯科夫对中国菜的称赞并非个例。普京总统就曾多次公开表达对中餐的喜爱,他不仅钟情于北京烤鸭,还对其他中餐菜肴赞不绝口,认为中餐是伟大的菜系之一。这种来自俄罗斯高层的认可,充分反映了两国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实际上,中俄之间的饮食文化交流早已超越了餐桌的范畴。2025年4月10日,“食味中华——中华古代饮食文化展”在俄罗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博物馆盛大开幕。该展览精选中国国家博物馆145件(套)珍贵文物,涵盖金银器、玉石器、瓷器、青铜器、丝织品、书画等多个品类,向俄罗斯观众全方位展示了中国古人充满烟火气息的日常生活,阐释了中国古代饮食的发展变迁与文化内涵。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博物馆馆长叶莲娜·加加林娜等出席了开幕式,足见俄方对此次活动的高度重视。
此次天津上合峰会期间,中国菜获得俄方称赞,再次体现了美食在外交场合中的特殊作用。国际宴请一直是外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食,主办国能够展示本国文化底蕴,拉近与参会者的距离。正如一位外交人士所说:“美食是一种无声的世界通用语言,是各文明间最温情的对话。”中国菜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让不同国家的人们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增进对彼此文化的了解与认同。
佩斯科夫对中国菜的称赞迅速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许多网友纷纷表达民族自豪感,有人激动地说:“中国美食走向世界!”“这就是文化自信!”也有网友幽默调侃:“看来普京团队都是中国美食的粉丝!”“要不要考虑给佩斯科夫发个美食推广大使证书?”还有网友借机推荐各地特色菜,热情邀请:“欢迎来四川尝尝火锅!”“广东早茶也是一绝!”“新疆烤肉不容错过!”
餐饮行业专家表示,国际政要对中餐的认可将带来积极影响。这种高端认可有助于提升中餐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和地位。近年来,中餐在国际上日益受到欢迎,但高端市场仍由法餐、日料等主导。此次外交场合的成功展示,可能为中餐国际化提供新的机遇。专家建议,中餐走出去需要保持本真性同时适应本地化需求,提升服务品质和用餐体验,加强厨师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
中国菜在国际外交舞台上获得的赞誉,是对中国饮食文化的高度肯定。随着中俄关系的深入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两国在美食文化领域的交流有望进一步加强。未来,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类似“食味中华”这样的展览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饮食文化作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世界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连接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温馨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