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瑶鼓声声·薪火相传——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雄

发布时间:2025-09-02 09:51:36  浏览量:2

编者按:2025年,恰逢江华瑶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湖南科技学院传媒学院联合红网永州站策划推出“石榴花开满瑶都——江华瑶族自治县成立70周年”大型全媒体报道,12名师生从学校所在地零陵区出发,奔赴江华瑶族自治县,走进李启汉故居、涔天河水库、下蒋村、县档案馆、水口镇、竹园寨、涛圩镇、桐冲口等地,开启为期五天的采风实践。

本次活动聚焦县域经济、山乡巨变、民族文化等主题,以青年视角观察社会变迁,以脚步丈量瑶都大地。学子们将通过新闻通讯、深度调研、视频影像等多元形式,把镜头和笔尖对准一线,用真实记录展现江华民族团结、产业振兴和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欧文凤 彭婕 陈民军 江华报道

在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水口镇,一次访谈让我们邂逅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长鼓舞”的代表性传承人——赵雄,这位来自瑶山腹地的六旬老人,坚定守护着瑶族长鼓舞的千年根脉。

赵雄出生于大圩镇心合村的瑶山深处,十岁起便跟随父辈学习长鼓舞。他回忆,瑶山往日缺乏娱乐活动,“只有打长鼓、唱瑶歌”,长鼓舞不仅是庆祝节日的表演,更是瑶族群众交流情感、凝聚族群的重要方式,被称为“瑶族的魂”。

长鼓制作讲究,以空心水桐木为鼓身、山羊皮为鼓面,分头鼓、腰鼓、长鼓、塞鼓四类,瑶语称长鼓舞为“播公”,动作粗犷、勇猛、奔放,分文打、武打两类,涵盖72套程式化动作,“打三五套下来,满身大汗,这才是瑶族长鼓舞真正的味道。”赵雄说。

改革开放后,大量村民外出务工,长鼓舞一度沉寂十余年。直至2008年,瑶族长鼓舞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2016年瑶族高台长鼓舞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名录,瑶族长鼓舞才重焕生机。如今,江华县长鼓舞爱好者超千人,协会会员近300人。

但赵雄坦言,困境依然存在:“年轻人要赚钱,能长期学的很少。”如何把这门古老技艺传承下去,成为他最大的牵挂。

为了让长鼓舞“活下去”,赵雄坚持把技艺送进校园,每年走进多所学校义务教学,“只要有人愿学,我就愿教。”随着国家对非遗的重视,赵雄等人陆续获得了各级支持,从县级每年3000元补助,到省级1万元补助,再到现在的国家级2万元补助,国家政策的支持让赵雄备受鼓舞,但他说:“钱多钱少不重要,重要的是文化和责任不能丢。”

在他的带动下,已有徒弟数百人,骨干队伍保持在30余人,活跃于盘王节等庆典。他相信坚持就是胜利,只有让更多孩子接触并热爱长鼓舞,这项非遗才能真正“活”下去,并期待未来能与高校合作,让长鼓舞走出大山、传向世界。

访谈尾声,赵雄与湖南科技学院师生前往大圩镇心合村——那个孕育瑶族长鼓舞的“根之地”。这位从瑶山深山里来的“文脉守护者”,守护的不仅是那些被誉为“最古老、最质朴”的舞蹈姿态,更是瑶族跨越千年时空仍鲜活跳动的文化心脉。他坚定表示:“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贝,要好好传下去。”

指导老师:陈世灯、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