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谢周伟:从兰考田埂到世界舞台,用智能机械书写逆袭传奇

发布时间:2025-08-31 13:50:19  浏览量:2

作者|黄河放牛娃

初春凌晨四点的兰考,麦田间的露珠凝着刺骨的寒气,风里还夹裹着未散去的夜凉。

17岁的谢周伟攥着借来的8000元钱,背上简单的行囊,踏上了南下的寻梦之路。

没人能够料到,二十年后,这个曾租住在大上海城中村不足20平米阁楼的年轻人,竟然缔造了一个拥有100多项国家专利、占据国内60%市场份额的智能食品机械商业帝国,成为行业里不可忽视的存在。

谢周伟的创业故事,透着那份兰考人深入骨髓的特质。

上海城中村的握手楼拥挤得密不透风,阳光只能从楼宇缝隙里挤进来,细碎地落在一间不足20平米的阁楼里,那就是谢周伟的第一个 "厂房" 。

白天,这里是堆满各种零件、工具和图纸的车间;晚上, 简单归置物件,铺块木板当成床, 车间秒变成卧室。

时间拉回到2009年,中国速冻食品行业正迎来爆发式增长,但是中式面点的机械化生产却迈不过去一道坎。

烧麦的褶皱要均匀如花瓣,春卷的皮薄得能透光,这些讲究 "中国味" 的细节,全都靠老师傅们的手艺拿捏,想让机械代替人工实现流水线生产,还不太现实。

"当时日本设备垄断市场,一台烧麦机要价300多万,还不包调试。"

谢周伟至今记得第一次去食品厂考察的场景。

车间里,老师傅们眼瞅着日本进口设备却高兴不起来,烧麦要么收口歪扭,要么皮破馅漏,还得靠人工一个个返工,"这么贵的家伙,连口地道的中国味都做不出来!"

这一幕,像根刺深深扎进了不服输的谢周伟心里,他暗下决心:"一定要造出比日本更好的设备!"

此后,谢周伟独自一人躲在 阁楼车间,画图纸、改方案,反复调试机器。

为了模仿人工制作的细腻触感,他改用柔性硅胶模拟指腹;为了精准控制力度,他又给设备加装上了压力传感器。

每一次细微的改进,都在向 "成功" 挪近一寸。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第一台能做出均匀12道褶的烧麦机试产成功,谢周伟紧紧抱住那台机器,激动得像个孩子,"成了!终于成了!"

四年后,谢周伟带领团队研发的"中式面点烧麦柔性成型夹具技术"一举拿下国家专利,彻底打破了日本企业的技术垄断。

如今,上海诚淘的生产基地里已经上线了第三代烧麦机,凭借每小时14000个的速度,轻松抵得上60个熟练工,价格却不足进口设备的三分之一。

从东南亚的速冻食品工厂到欧洲的中餐连锁店,印有"诚淘智能"的机械臂,在60个国家里,把"中国制造"的精度揉进了每一份面点里。

创业初期,谢周伟面对了太多的质疑声。

"一个兰考小伙,还想做比日本好的设备?" 这样的话,他几乎每天都能听到。

有次参加行业展会,一位台湾厂商当着众人的面,毫不客气地把谢周伟的产品手册狠狠地扔在了地上,用一种很不屑的口气丢下一句话:"大陆货也就配在农贸市场打转! "

这句话让谢周伟失眠了好几天。

为了攻克春卷皮超薄成型技术,谢周伟带着技术团队在车间里一 "扎"就是近2个月。

最艰难时,实验室的恒温箱突然坏了,没有备用设备,他们就拆了宿舍的棉被,一层层裹在机器上保温。

当0.08毫米厚的春卷皮终于像纸一样轻盈卷起,透亮地能够映出手指的纹路。

那位年近六旬的老技术工程师,突然红了眼眶,手里攥着春卷皮,指尖都在微微发抖。

如今,"自适应馅料供给系统" 能让不同湿度的馅料精准均匀填充,再不会出现 "馅多破皮、馅少露空" 的问题。

"多维度成型模具" 轻轻一换,就能快速做出饺子、烧麦、包子等不同品类的面点。

在谢周伟办公室的玻璃柜里,陈列着百余项国家专利证书,其中最醒目的是"春卷自动成型设备"的发明专利。

在这些专利的背后,是他跑遍全国2000多家面点工厂和作坊、手写记录的300多种面团配方,是实验室里消耗的20多吨面粉,是浸满汗水的努力,更是刻在他骨子里的兰考人"不服输、不放弃"的韧劲。

谢周伟说,在创办中旭智能设备公司时,他曾立下军令状:"三年内要让国产设备替代率提升80%以上!"

在2021年的德国科隆食品机械展上,欧洲最大的速冻食品企业当场签下100台设备订单。

CEO 紧紧握着谢周伟的手,语气里满是敬佩:"你们不仅做出了精度够高的好机器,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智造的温度!"

这句话让谢周伟突然想起创业初期,母亲从兰考老家寄来的那罐西瓜豆酱,每一次打开,那种熟悉的家乡味道就会涌上心头,唤醒他血脉里的拼劲。

那是来自老家的力量,也是他一路向前、从不回头的底气。

如今,国内速冻食品企业像安井、海霸王等食品大鳄的智能化车间里,诚淘设备正以高精度的硬核科技塑造着"中国味道"。

在农村,年轻人走出村子外出打工挣钱,留守妇女想挣钱却没有门路。

每次返乡探亲,谢周伟都会思考一个问题:为乡亲们做点什么?

2013年,机会来了。

当家乡招商引资的消息传来,谢周伟当机立断,仅仅用了三个月时间,兰考全家福食品有限公司就破土动工了。

他带领上海公司的技术团队,把智能生产线搬进了家乡,还手把手教村民操作。

首批招的50名工人里, 38位是留守妇女,最大的52 岁。

"谢总教我们的时候,比教他孩子还耐心。"

车间主任王秋玲至今记得第一次操作触摸屏时的窘迫,手指抖着不敢按,谢周伟就站在旁边,一步一步领着来。

有一年春节的员工答谢宴上,一位大娘拉着谢周伟的手,眼眶红红地说:"周伟啊,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打工,还能照顾老人孩子,这日子比蜜还甜啊!"

那天,谢周伟多喝了几杯老家的 "裕禄红",醉眼朦胧中,仿佛看到十七岁的自己站在村口。

只是这一次,身后是灯火通明的厂房,眼前是乡亲们微笑的脸庞。

如今的兰考智能食品产业园里,泡桐树环绕着现代化厂房,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诉说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兰考人的拼搏故事。

从上海阁楼里的一张图纸,到兰考田野上的一片厂房;从被质疑"不可能"的愣头青,到带动一方产业的领路人。

谢周伟的人生,正是新时代兰考儿女"走出去"又"返回来"的缩影。

每当暮色降临,兰考工厂的灯光点亮夜空,不仅照亮了乡亲们的生活,更像是一个游子对家乡最深沉的告白:所谓成功,从来不是独自站在高处,而是把他乡的闯荡变成反哺故土的力量,让乡亲们和自己一起变得更好 !

黄河放牛娃,籍贯兰考,裕禄红签约作者,笔触饱含对生活的热忱与深刻洞察。扎根乡土的经历,赋予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擅长非虚构写作,凭借质朴文字,将真实故事与情感细腻呈现,带领读者走进一个个触动人心的世界,展现生活的本真与力量,用文字书写着兰考的故事与时代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