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老人的“作”不是胡闹,而是暗示
发布时间:2025-09-02 17:30:12 浏览量:1
在家庭生活中,面对慢慢老去的父母,相信每个做儿女的人都会有自己的一番感受。
父母养我们小,我们养父母老。这是做人的底线和原则。不管什么情况下,儿女都应该孝敬父母,帮助他们安享晚年。
可有些时候,老人的所作所为会很过分,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似乎是故意刁难人或者没事找事。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真像那句老话说的,人老了就跟小孩子一样,随心所欲,刁蛮任性吗?
对此,身边一位52岁的范阿姨与母亲共同生活几年后感触颇深。她表示,有时候,老人的“作”不是胡闹,而是暗示。
52岁的范阿姨自述:
01父亲走后,母亲一直独自生活。前几年,她身体硬朗,腿脚利索,天天不闲着,要么去跳广场舞,要么去打麻将。每次我过去看她,都会提前打个电话,要不然就只能扑个空了。
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得了一场大病之后,母亲变得胆小了,经常唠叨说她一个人住,身边也没个说话的人,白天还好点,万一夜里有个三长两短的,我们姐弟俩可就没妈了。
本来我以为母亲可能看上了哪个老头儿,想着搭伴过日子吧,就开玩笑说,她不用考虑太多,只要她高兴,不管对方条件咋样,我们都不会反对的。
不料,母亲“啐”了一口,骂我是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竟胡咧咧,她可没有那种想法,只是打算搬到我家去住罢了。
这老太太挺有意思,有话不直接说出来,偏偏绕个大弯子,结果被我误会了。
02既然母亲有这个想法,我也不能拒绝,便把母亲接到了我家。刚开始那几天,母亲表现得特别客气,跟我说话都是客客气气的,就像对待客人一样。我心里想着,母亲这是怕给我添麻烦呢。
可没过多久,母亲就开始“作”起来了。她一会儿嫌我做的饭菜不合口味,一会儿又说家里太吵睡不好觉。有一次,我下班回来累得要命,刚坐下歇一会儿,母亲就说她想吃楼下那家新开面馆的面。大晚上的,我实在没力气再出去买,就跟她商量明天再吃,可母亲却不依不饶,坐在沙发上抹起了眼泪,说我嫌弃她了,不愿意照顾她。
我心里又委屈又无奈,不明白母亲为什么突然变成这样。我尽心尽力地照顾她,可她却总是挑刺。我忍不住跟丈夫抱怨,丈夫安慰我说,老人可能是刚换了环境不适应,让我多担待着点。
为了让母亲开心,我尽量满足她的要求。不管多忙多累,只要她想吃什么,我都会去买。可母亲的“作”却越来越变本加厉。她开始偷偷藏我的东西,等我找不到着急的时候,她又一脸得意地拿出来,说我粗心大意。我跟她讲道理,说这样做很无聊,可她根本不听,还说我对她不耐烦了。
03有一天,我因为工作上的事心情特别糟糕。回到家,母亲又开始挑刺,说我洗的衣服不干净。我一下子没忍住,冲着母亲大喊:“你能不能别这么无理取闹了!我每天上班已经够累了,回来还要伺候你,你就不能让我省点心吗?”母亲被我吼得愣住了,眼里满是错愕和委屈,然后默默地回了房间。
看到母亲那落寞的背影,我心里一阵愧疚。我知道自己不该对母亲发火,可当时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想着白天的事,心里很不是滋味。
第二天,我早早地起了床,打算给母亲做顿丰盛的早餐赔罪。当我走进厨房时,却发现母亲已经在那里忙碌了。她看到我进来,有点不好意思地说:“闺女,妈昨天不对,不该那么任性。我就是想让你多陪陪我,可又不知道该怎么说。”
听到母亲的话,我心里一阵酸涩。原来,母亲的“作”并不是故意刁难我,而是在向我暗示她内心的孤独和渴望。她害怕自己被我忽视,害怕自己成为我的负担,所以才用这种方式来引起我的注意。
从那以后,我更加用心地陪伴母亲。每天下班后,我都会陪她聊聊天,听她讲讲过去的事。周末的时候,我会带她出去散步、逛街。母亲也变得越来越开朗,不再像以前那样“作”了。
通过和母亲相处的这些日子,我明白了,老人的“作”其实是一种无声的呼唤。他们在慢慢老去的过程中,会变得缺乏安全感,害怕被子女遗忘。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多一些耐心和理解,用心去感受他们的需求,让他们在晚年感受到温暖和关爱。毕竟,父母养我们小,我们也应该养父母老,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