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友梦碎,莫迪奔向龙象共舞
发布时间:2025-09-03 06:05:00 浏览量:1
8月31日,美国媒体透露了一个让印度扎心的消息:由于特朗普近期四次给莫迪打电话,莫迪都不接,特朗普可能取消秋季的印度之行和出席“四方安全对话”的计划。
而当这个消息发布时,莫迪却正在天津,与中方领导人举行会晤。
印度的这一选择,是在美国那儿受尽了打击之后,不得已而为之的结果,还是同为发展中大国惺惺相惜的明智选择?印度已经走到了两条路的岔路口,面临着做出历史性抉择的时刻。
先看中印两国的会晤。
很显然,莫迪对自己所受到的热烈欢迎颇为感动:下飞机就是红地毯;领导人合影时,莫迪站在第一排偏中间位置;中方还给莫迪提供了一辆红旗高级轿车。
中国领导人的发言,代表了中国人民对于中印关系的美好愿景:
做睦邻友好的朋友、相互成就的伙伴,实现“龙象共舞”,应当是中印双方的正确选择。
只要把准了是合作伙伴而不是对手、互为发展机遇而不是威胁这个大方向,中印关系就能纲举目张、行稳致远。
要合力维护边境地区和平安宁,不要让边界问题定义整体中印关系。
这些语重心长的话,锚定了中印关系的关键细节,但最重要的,还是对“龙象共舞”的期待。
当印度被美国背刺一刀,收取50%关税的当下,印度怎能不后悔自己那些亲美的热乎劲,最终被泼了一盆冷水的感受?
会见之后,莫迪用中文发了一条推文,说:“我们一致认为保持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十分重要,并重申了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和相互体谅的基础上加强合作的承诺。”
莫迪还意味深长地表示,印中都坚持战略自主和独立外交,两国关系不受第三方影响。
那个第三方,就是印度曾一度想要攀附,最后却被一脚踢开的渣男国家——美国。
过去20年,印度左右逢源,幻想成为西方的盟友。
印度积极参与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试图在安全领域赢得美国信任。美印两国签署了一系列军事协议,包括《后勤交流协定》和《通信兼容与安全协定》,允许美军使用印度军事设施,并加强双方在卫星情报、武器系统和导弹防御领域的合作。这些安排一度被视作印度在战略上向美国全面靠拢的标志。
印度还在经济上主动迎合美国资本和市场。莫迪政府大力推动美印高科技合作,放开外资在零售、电商和能源领域的限制,并接受美国的制药、农业和能源巨头进入本国市场。印度还试图通过采购大量美国军机、无人机和天然气,来表现其对华盛顿的“政治诚意”。
此外,印度在外交上配合美国孤立中国的战略。无论是在“四方安全对话”机制中,还是在多边场合,印度多次与美日澳协调立场,发出对中国南海行动、数字经济政策的批评声音。莫迪政府还主动参加美国推动的供应链“脱中计划”,希望借机在制造业中获得更多投资机会。
但是,莫迪的一片真心最终还是错付。他不明白的一点,就是西方不会真正容忍任何一个它无法驾驭的大国崛起。
近年来,印度凭借人口红利、数字经济崛起以及制造业转型,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显著的增长势头。印度成功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软件服务和制药产业在全球占据重要地位。
莫迪政府推出“印度制造”战略,意图减少对进口的依赖,并提升本土产业链完整度。同时,印度在航天、核能和军工领域也取得进展,登月探测、第五代战机研发等计划提升了其大国形象。印度的国际话语权随之增强,逐渐呈现出“准大国”的态势,企图在亚洲和全球事务中拥有更大份量。
印度的快速崛起迅速引发了美国和西方的警惕。
美国先是以关税为手段,对印度钢铁和铝制品征收高额税率,之后又以市场准入为由,剥夺印度普惠制待遇。在科技领域,美国企业以知识产权和安全审查为由,阻止印度获取关键芯片和半导体设备。在外交上,西方媒体频频炒作印度国内的宗教矛盾与人权问题,对莫迪政府进行道德施压。此外,美国还利用美元霸权和金融制裁威胁印度的能源进口,使其在与俄罗斯和伊朗的能源合作中举步维艰。
随着多轮摩擦的累积,印度逐渐意识到美国并不会真正视其为平等的战略伙伴。特朗普政府的高关税政策和拜登政府在人权议题上的频繁施压,让印度在经济与外交上都倍感掣肘。印度政界与舆论逐渐形成共识:一味依附美国只会换来被动与失望。
于是,在俄乌冲突、能源安全以及多极化格局中,印度开始重新强调战略自主,公开与俄罗斯保持石油贸易,主动与中国开展接触。印度与西方之间的裂痕日益扩大,昔日的幻想逐渐破灭,决裂的态势已经不可避免。印度政府最终不得不认清现实,要想维持高速发展,中国不可或缺。
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一点,印度总算是整明白了。
6月17日,莫迪拒绝了特朗普的访美邀请,并反驳了特朗普“解决印巴停火”的说法。随后,双方再也没有交谈过,莫迪四次挂断了来自懂王的电话。
印美的关系随后陷入紧张。特朗普7月31日签署一项行政令,从8月7日开始对印度输美商品征收25%的关税。后来,特朗普又以印度“以直接或间接方式进口俄罗斯石油”为由,从8月27日开始对印度输美产品额外征收25%的关税。这意味着美国对印度总体关税税率达到50%。相关贸易谈判被暂停。
那么,这一次莫迪的中国之行,是真心前来,还是给美国施压呢?
从表面上看,莫迪此访似乎带有明显的“试探”意味。面对美国高关税和外交冷遇,印度迫切需要新的外部平衡点,而中国正是最佳选择。通过在天津高调亮相,莫迪向美国释放信号:印度并非无路可走,中印之间存在合作空间。
但另一方面,莫迪并不可能完全放弃与西方的联系,因此他同样希望以“亲近中国”的姿态换取美国在关税和地缘政治上的让步。这种骑墙式外交虽属现实选择,却也暴露出印度在大国博弈中的被动与尴尬。
当年,莫迪热情投向美国怀抱时,曾幻想能实现“世界最大民主国家”与“世界最强民主国家”的结盟。如今却在被关税压得喘不过气后,才想起身边还有一头愿意共舞的巨龙。历史总是这样戏剧化,当印度被伤得体无完肤之后,才会发现:那个最值得握手的伙伴,始终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