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大妈感染艾滋病,医生寻找原因,丈夫痛哭:后悔没早劝她
发布时间:2025-09-03 02:17:00 浏览量:1
►
本文2055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拿到检查报告的那一刻,老李整个人都懵了。
报告单上那一行字他看了好几遍都不敢相信——HIV抗体阳性。
阳性,意味着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也就是公众熟知的“艾滋病病毒”。
可感染者不是别人,居然是他相濡以沫三十多年的老伴,60岁的老王阿姨。
医生在病床边一边安慰老李,一边试图寻找感染源。而老李只是不停地摇头,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我早就劝她别跳那个舞了,她不听……”
老王阿姨退休后,身体硬朗、性格开朗,是社区有名的“舞林高手”。
每天傍晚,她都会去小区广场跳舞,久而久之,结识了一批跳舞朋友,其中不乏一些男舞伴。
“那时候她特别开心,说找到生活的热情。”老李回忆。
可医生在询问病史时,发现一个关键细节:老王在过去几年里,有过与非固定舞伴的亲密接触,而这种接触并非限于舞蹈本身。
医生告诉他们,这可能正是感染HIV的最主要途径。
提起艾滋病,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不良性行为”,甚至认为是“年轻人才会得”的病。
但事实上,老年人群体正成为感染HIV的高风险人群,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HIV感染者累计超15万人,占比超过17%,而在十年前,这一比例还不足5%。
其中,大多数感染者是通过性传播,且感染早期因症状不明显,往往被忽视。
老年人感染率上升的背后,是一个被忽视的现实:中老年人对性健康的认知严重不足,防范意识薄弱,甚至连基本的保护措施都不使用。
老王阿姨起初并没有任何不适,只是偶尔觉得疲倦、容易感冒,便以为是年纪大了免疫力变差。
直到一次社区体检,发现白细胞数量异常偏低,医生建议她去大医院进一步检查。
结果一出来,全家人都傻了。
那段时间,她开始出现口腔反复溃疡、低热、盗汗、体重下降等典型的艾滋病早期症状,但她和家人都没往这方面想,只以为是更年期或者慢性病。
殊不知,这正是HIV病毒在体内逐渐摧毁免疫系统的过程。
老李说,自己不是没察觉过老伴和舞伴走得近,但碍于面子,也不想多管。
“我不是不相信她,就觉得那都是跳舞的事……可我也听人说过,广场舞圈子里有些不正经的事,我早该提醒她的。”
医生表示,艾滋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的无知和忽视。
很多老年人误以为“年纪大了就不需要防护”,但事实上,只要存在高危行为,就有感染风险。
老王的确诊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目前HIV感染者可通过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实现病毒载量持续抑制,临床上接近“功能性治愈”。
只要按时服药、定期复查,感染者同样可以拥有正常的寿命和生活质量。
“我们国家提供免费的抗病毒治疗药物,每年还会做病毒载量评估。”医生告诉老李,“只要她配合治疗,完全可以控制病情。”
但前提是——要早发现、早治疗。
专家指出,老年人群体感染HIV的一个关键原因在于:
缺乏性健康教育。这一代人普遍对性知识了解匮乏,谈性色变,缺少防护意识。心理防线薄弱。退休后孤独、空虚,容易寻求情感慰藉,却忽视了行为风险。症状被误诊为老年病。很多感染者早期仅表现为乏力、消瘦、贫血等,极易被当作营养不良或慢性病处理,从而延误诊断。因此,医生建议:60岁以上人群若有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发热、反复感染,应主动筛查HIV。
遗憾的是,至今仍有很多人因为“丢脸”、“怕别人笑话”,拒绝接受HIV筛查。
甚至有些感染者在确诊后,不敢告诉家人、不敢就医,不仅耽误治疗,还可能将病毒继续传播。
“艾滋病不是‘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医学问题。”医生强调。
每一个感染者都应该被尊重、被理解、被帮助,而不是被指责。
艾滋病的传播路径非常明确,主要包括:
性传播(异性、同性)
血液传播(共用针具、输血)
母婴传播
而在我国,90%以上的HIV感染是通过性传播。
因此,专家建议:不管年龄多大,有性行为就应做好保护措施;若有多个性伴侣或非固定伴侣,务必使用安全套;定期体检,尤其是高危行为后及时进行HIV筛查;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健康。
老王阿姨目前已经接受国家提供的免费治疗,病情得到了控制。
老李每天陪她吃药、复查,也终于开始接受这个事实。
“我不是怪她,我是怪我自己,早知道这样,我当初就该提醒她注意安全……”
这不是一个特例,而是一个警示。
艾滋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无知与偏见。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 《2023年中国艾滋病防控工作进展报告》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我国60岁以上HIV感染者流行特征分析》
[3] 《中国成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指南(2021年版)》.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