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大型歌舞《族迹·石月亮》亮相第十八届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
发布时间:2025-09-03 15:35:41 浏览量:1
9月1日19时30分,由怒江州民族文化工作团历时一年零八个月精心创排的傈僳族大型歌舞《族迹·石月亮》作为第十八届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的参演剧目,在云南艺术学院实验剧场隆重上演。演职人员以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和极具感染力的舞台呈现,圆满完成演出任务,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湛的艺术表达,赢得现场专家评审与观众的一致好评。
为精准提炼傈僳族文化的精神内核,主创团队在筹备阶段便开启了深度采风之旅。团队徒步穿越怒江流域的崇山峻岭,踏访古村落青石板路,围坐非遗传承人火塘边聆听“摆时”山歌的原始韵律,系统解构傈僳古舞的肢体语言。通过实地探访“石月亮”图腾发源地,主创人员深入体悟这一民族符号所承载的迁徙记忆与精神象征,最终将散落于民间的文化碎片凝练为舞台上的艺术史诗。
本剧以傈僳族波澜壮阔的历史为主线,由《走回家》《爱如山》《石月亮》三个篇章构成,浓缩展现傈僳族从原始部落到现代家园的千年迁徙历程。舞台上,演员以刚劲有力的舞姿再现翻山越岭的壮阔场景,用高亢嘹亮的“摆时”对歌传递对生命的礼赞。在浓缩的舞台时空中,以艺术化的叙事,将一个古老坚韧、刚毅勇敢的民族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迁徙历程和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生动呈现给观众,充分诠释傈僳族人民历经磨难却始终挺直脊梁永远向前的民族精神。
为呈现最佳舞台效果,自创排以来,《族迹·石月亮》演职团队始终以“高标准、严要求”打磨每一个细节。舞者在模拟溜索场景的训练中,让肢体语言兼具原始张力与现代美感;歌者经千百次练习,精准捕捉“笛哩图”唱腔中独有的苍凉与悠远。传统“摆时”山歌与现代编曲形成复调共鸣,傈僳族传统舞步与当代舞台美学达成创造性融合——这既是对民族文化根脉的守护与弘扬,亦是向艺术新境的执着攀登。从舞蹈动作的精准校准、唱腔旋律的反复雕琢,到服装道具的文化还原、舞台光影的意境营造,团队成员反复研讨、刻苦排练,力求让每一个艺术表达都贴合民族文化内核。
演出现场,随着悠扬的傈僳族传统乐器声响起,舞台上的光影与歌舞交织,古老民族的迁徙足迹、奋斗精神与文化底蕴被生动诠释。现场观众沉浸其中,时而为艰辛历程动容,时而为坚韧精神喝彩,演出结束后掌声经久不息。
演出结束后,现场观众仍沉浸在艺术氛围中,久久不愿离场,纷纷表达了对演出的深刻感受,并给予高度评价。
一起来听观众怎么说——
高晓芳:无论是舞蹈的力量感还是音乐的感染力,都让人内心受到强烈冲击。
师榕:整场演出都让我非常感动,要说印象最深刻的,我觉得是第二篇章《爱如山》,很打动我。它没有刻意渲染宏大,而是通过细腻的歌舞传递出民族里的温情,这种柔软和整个剧展现的坚韧结合在一起,特别有层次。
张源:我认为里面关于“石月亮”的文化表达和舞蹈编排,还有演员们的表现力都特别打动人,而且能感受到背后浓浓的民族风情,下次我想带朋友和家人一起来感受这份独特的民族魅力。
编辑:姜蕾
审核:钟玲
终审:黄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