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与虫共舞,小蟋蟀“鸣响世界”
发布时间:2025-09-04 09:25:57 浏览量:1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郭卫东
在鄄城县凤凰镇许集村,有一处声音特别的地方……9月初,暑气未消,记者走进这个12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养殖棚,阵阵虫鸣如密集鼓点,扑面而来。这里不是田野,却生机盎然;不是音乐厅,却奏响着一曲乡村振兴的“致富乐章”。养殖箱网格之间,一只只油黑锃亮的蟋蟀活跃跳动,或低头觅食,或振翅高鸣——它们是“90后”青年王宁日夜相伴的“战友”,更是他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黄金虫”。
从试水到深耕,一个小众产业的逆袭
“90后”王宁,初次见面给人的印象是朴实、干练,眼神里透着山东汉子特有的果敢与实在。
2013年,他回到家乡鄄城,开启农业创业探索。最初,他养殖黄粉虫、大麦虫,赚到了“第一桶金”,但在他看来,这仅仅是起点。
一次市场调研中,王宁发现蟋蟀虽属小众品类,但市场需求明确且持续增长。“药材公司、食品加工厂都在找稳定货源,可当时没人搞规模化养殖。”他回忆说。
看准方向后,他从试养500只起步,一步步摸索蟋蟀的生活习性、繁殖规律和饲料配比。
“它们其实不挑食,玉米面、麦麸加点蔬菜就是很好的美食,40天左右能完成一代。”王宁边说边麻利地投喂,动作熟练得像老把式,只不过,他照料的不是庄稼,而是成千上万只小蟋蟀。
经过反复试验,他总结出“短周期、低风险、高密度”的养殖技术,随后逐步扩建基地,最终建成1200平方米、温湿度可控的现代化养殖棚。如今,他的蟋蟀年产量稳定在100吨左右,市场价每公斤30元,年产值相当可观。
“数字翅膀”助力,小蟋蟀“飞”向全球
养殖规模扩大后,销售成了关键。
王宁没有局限于传统批发的单一模式,早早拥抱互联网。在他的养殖办公室里,电脑屏幕上抖音、淘宝的订单通知不断弹出,工作人员正对着手机镜头,流利地介绍蟋蟀的用途和养殖过程。“咱这蟋蟀蛋白质含量高,既是传统中药材,也是现代食品工业原料,还能做宠物饲料和钓饵。”他说,一场直播下来,订单往往从全国各地涌来。
“线上带货+线下直供”的双轨模式,成了他打开市场的突破口。除直播零售外,他还与大型饲料厂、药材公司建立稳定合作,形成toC与toB并行的销售网络。
令人惊喜的是,这些来自乡村的小蟋蟀,还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地,真正实现了“鸣响世界”。
“带富教练”上线,一个人带动一群人
“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这是王宁返乡后始终坚守的想法。
随着养殖技术成熟、市场渠道畅通,他主动做起“带富教练”,毫无保留地向周边村民传授养殖经验。从左营镇到箕山镇,先后有20多户村民在他的指导下建起蟋蟀养殖场。他提供技术培训、统一回收成品,帮村民打消了“不会养、不敢卖”的顾虑。
乡村振兴,呼唤更多“新农人”
王宁的故事,既是一个人的创业史,也是一群人的致富经,更是一个乡镇产业转型的缩影。
在全国乡村,越来越多像王宁这样的“新农人”不断涌现。他们年轻、有见识、敢创新,善用电商、直播、物联网等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他们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而是“面向屏幕、对接市场”的新型从业者;他们不再孤立无援,而是有政策支持、能牵手农户的创业带头人。从蟋蟀到螳螂,从水果到水产,一个个小众品类被发掘、放大,成长为支撑一方发展的“黄金产业”。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尤其需要王宁这样的有志青年。
王宁的成功,离不开当地政府对特色农业和返乡创业的持续支持。
近年来,凤凰镇把特色养殖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推出场地协调、小额贷款贴息、技术培训对接、基础设施配套等一系列扶持政策,为王宁这样的青年创业者扫清了障碍。
凤凰镇党委副书记王常贺说:“我们鼓励这种‘小而美、新而特’的产业,蟋蟀养殖虽属冷门,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明显。政府要做的,就是打造良好环境,让愿意留乡、返乡的年轻人有舞台、有盼头。”
此外,当地还在推动“政策扶持+技术赋能+三产融合”的组合发展模式。
虫鸣深处,希望之声
离开养殖基地时,夕阳西下,虫鸣依旧。这声音不再只是夏日的背景音,更成了乡村振兴中动听的旋律——它见证着一位青年的回归、一个产业的兴起、一群村民的笑颜。
王宁擦了擦汗,继续检查养殖箱。他清楚,这些小小的蟋蟀,早已不只是虫子,更是希望,是未来,是一条实实在在的致富“黄金路”。
这条路,正吸引着更多年轻人踏上归程,在返乡创业的道路上开拓广阔舞台,实现人生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