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感谢中方提供舞台,提前一天抵华,中印连谈55分钟,当着中方的面,发出重要邀请
发布时间:2025-09-04 10:07:35 浏览量:1
9月1日,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天津拉开帷幕。印度总理莫迪不仅提前抵达,还在会议期间与中方领导人连续会谈55分钟,这一幕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要知道,过去几年,中印关系可不算顺利。边界摩擦、舆论碰撞,还有外交场合的“小冲突”,都让两国之间多了些距离感。可这次,莫迪主动靠近,会谈后还公开感谢中方为峰会提供舞台,甚至在中方面前发出重要邀请,谁说国际关系没有变数?
先看这次新闻。这次上合峰会规格相当高,二十多个非西方国家领导人齐聚天津,就全球安全、能源、反恐、经济等重要问题展开磋商。印度这边,莫迪提前一天到中国,行程紧凑,气氛坦诚。从现场画面能看到,莫迪在开幕式上十分亮眼,还和中方领导人进行了长时间交流。会后,莫迪马上通过社交媒体感谢中方,说这次访问“成果丰硕”,还强调了中印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有意思的是,媒体最关注的不是会场上那些外交辞令,而是莫迪离开中国前的那个“邀请”。他当着中方高层的面,公开欢迎中国领导人去印度访问,推动两国关系更进一步。这种邀请可不常见,特别是在经历了一系列贸易、地缘政治摩擦之后。莫迪的意思很明显,印度希望在未来全球格局变化中,和中国走得更近。
说到底,印度也是没办法。美国这次下了狠手,不只是贸易问题,更是对印度战略自主的直接冲击。特朗普一边指责印度“占美国便宜”,一边又让印度在俄乌问题上表态,结果印度巧妙应对,一手拉住中俄,一手安抚国内选民。你看,印度不仅没服软,还在上合峰会上和中俄领导人互动频繁,莫迪拉着普京的手走进会场,民众看在眼里,特朗普估计也气得不轻。
更有意思的是,印度态度转变,恰恰发生在美国连续加大制裁之后。8月下旬,美国宣布对印度出口商品加征最高50%的关税,直接冲击印度制造业,纺织、宝石、珠宝等行业首当其冲,国内企业叫苦连天。印度政府表面没强烈反击,其实已经悄悄调整策略。莫迪公开承诺保护农民和小企业家利益,还在天津峰会期间,主动和中俄展开高层互动。印度外长苏杰生还强硬表态:“如果你们对印度进口俄罗斯石油有意见,那就别买。”
这股硬气背后,是对美国“单边主义”的不满,也是对中俄合作空间的期待。其实,美印关系这次“变天”,看似突然,实则必然。以前,四方安全对话(QUAD)被看作美国拉拢印度对抗中国的重要手段。拜登政府时,这一机制升级为“定期领导人峰会”,想打造“印太小北约”。可现实是,美国对印度关税政策“一刀切”,逼得印度重新审视自身定位。特朗普甚至威胁取消访印计划,以此敲打莫迪政府。
面对这种“强硬外交”,印度也不客气,一边增加购买俄罗斯石油,一边积极和中方走近,在多边舞台上争取主动权。有人说印度这是“脚踩两条船”,其实更像是“多线作战”。印度本身就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地区大国,自信、务实又有韧性。而且国内消费占GDP的70%以上,只要刺激内需,就有应对外部压力的空间。何况,印度还考虑降低消费税,抵消高关税的影响。
美国那套“关税加威胁”的老办法,也许能让日韩听话,但对印度未必管用。莫迪这次在峰会上不仅没退缩,还主动抛出合作橄榄枝,签署联合声明时没“唱反调”,还在各国媒体前展示和中俄领导人的友好。可以预见,未来美印关系回不到从前的亲密状态了。在关税、能源、地缘政治三重压力下,印度只能靠“左右逢源”来自保。而中印关系,有望借助多边平台缓和、合作。
莫迪提前抵达、连谈55分钟、公开感谢中方、发出重要邀请,这一系列外交动作背后的动机和信号不难理解:在充满不确定的国际局势中,谁能掌握主动权,谁就能站稳脚跟。莫迪这场“高调外交”,能给印度带来多少实际好处,还要看后续中印美俄这几张牌怎么打。但有一点确定无疑:单边主义、强权外交不再是唯一选择,在多极化世界里,主动出击才是大国博弈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