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华裔青年遇到潮汕“战舞”:像女将军一样勇往直前!
发布时间:2025-09-05 17:19:54 浏览量:1
在今年汕头大学数计学院和医学院的毕业晚会上,都有马来西亚华裔学生庞琪蕊的身影。她身着英歌舞服,随鼓点挥动铜镲,与队友默契配合,赢得台下喝彩连连。
这是庞琪蕊的告别演出。九月,她将前往厦门大学继续求学。
2020年秋,庞琪蕊成为汕头大学商学院的大一新生。入学不久,她在学校里听见了熟悉的二十四节令鼓声。自中学起就学习节令鼓的庞琪蕊没有犹豫,欣然加入了鼓队。
2023年,潮汕英歌舞凭借独特扮相与雄壮气势风靡全网,汕头大学二十四节令鼓队队长廖思林由此萌生组建校园英歌舞队的想法。早就对英歌舞满怀热忱的庞琪蕊当即加入,成为了第一批队员。
庞琪蕊为英歌舞队招新
潮汕英歌舞是融合武术、舞蹈与戏剧的传统民俗表演,演员身着古装、勾画脸谱,借铿锵有力的动作与锣鼓伴奏演绎《水浒》故事。
在英歌舞传统剧目中,仅有扈三娘、孙二娘和顾大嫂三位女性角色。其中,扈三娘身着红袍金甲,脸谱以红色为主,兼具柔美与英勇,象征着忠诚与勇敢。庞琪蕊在网上初见扈三娘扮相时,便被其英姿飒爽的形象深深吸引,“第一眼就觉得这位女将军很厉害,我就要演她了!”
庞琪蕊的扈三娘扮相
2024年10月,庞琪蕊开始进行英歌舞训练。她曾经因为意外导致锁骨粉碎性骨折,彼时她的锁骨里还有两片长达10余厘米的钢板和13枚钢钉。面对家人的担忧,她仍坚定地说:“我一定能坚持!”
庞琪蕊锁骨里的钢钉和钢板
英歌舞队的训练强度很大,表演前每周会安排两次集训,每次两三小时。高强度的跳跃、蹲起动作对下盘稳定性要求极高,队员们常需进行长时间马步训练,即使双腿发麻也毫不松懈。对于锁骨碎成三段的庞琪蕊而言,每次肩部动作都会引发钢板与骨头的摩擦,发出“咔咔”声响。但训练结束后,她总是第一个喊道:“走啊,加练!”晚上九、十点钟的体育馆里,常常能听见她的呐喊声。
庞琪蕊在训练
受伤对英歌舞队员而言是家常便饭。“你把我额头敲紫了,我把你胳膊敲紫了,或者膝盖跪紫了,都是常事”,庞琪蕊笑着说,“女将军的骁勇善战不是那么容易可以做到的。”2024年11月筹备校园国际文化节演出期间,因连续多日在寒风中训练,庞琪蕊高烧至40度,卧床近一周才勉强恢复。
尽管如此,加入队伍近一年来,庞琪蕊几乎从未缺席训练。即使旧伤复发,她也没有放弃,而是转至乐器组,继续与队伍并肩作战。“生病时,想到队友们关切的眼神和大家一起挥汗训练的身影,我就告诉自己必须坚持到登台那一刻。”
汕头大学英歌舞队在训练
英歌舞队的付出终究得到了回应。成立不足一年,英歌舞队已经吸纳了约50名成员,多次亮相重要场合——不仅在汕头大学第十七届“挑战杯”开幕式上与AI机器人同台共舞,还为揭阳马拉松活动提供助力。
庞琪蕊常拍摄训练花絮和表演视频发布至社交平台。面对网友“这是什么?脸谱好特别!”的留言询问,她总是耐心地向他们介绍:“这是英歌舞,中国的传统文化。”遇到长辈好奇询问是否穿着“戏服”,她也会详细解释,积极分享英歌舞的独特魅力。
庞琪蕊的扈三娘扮相
“中国文化对我来说是流淌在血液里的认同感,它体现在节日的烟火气和长辈讲述的故事和家训里头。”庞琪蕊说。
祖籍海南的庞琪蕊,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儿时,奶奶常用收音机播放琼剧,她耳濡目染下也会跟着哼唱片段。
中学时期,她加入学校的二十四节令鼓队。二十四节令鼓由马来西亚华裔陈再藩与音乐教育家陈徽崇于1988年共同创立,在马来西亚沙巴州地区广受欢迎。“从小学起,几乎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鼓队。”庞琪蕊回忆道。这份自幼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怀,让她在汕头大学求学期间,果断选择加入英歌舞队。
庞琪蕊和奶奶
“学习英歌舞不仅强身健体和收获到很好的友情,更深化了对从小喜欢的中国文化的理解。”庞琪蕊表示。她自中学起习武、打二十四节令鼓,英歌舞的大部分招式对她而言并不难,但她所练的中快板英歌舞,每分钟节拍近百次,需持续挥动舞槌、跳跃并呐喊,这不仅需要扎实的技巧,更需要坚持的勇气。“英歌舞考验耐力与毅力,恰似当年漂洋过海的前辈。”她说。
鼓槌翻飞间,庞琪蕊与中国伙伴共训共学、携手进步。即将赴厦门大学继续求学的她表示:“汕头至厦门高铁仅需一个多小时,我要回来和大家继续跳英歌舞!”
作者:夏旖旎 李明阳
责任编辑:马海燕
图片均由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