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看见五台山凡人凡事|光影里的修行者 用舞台演绎山的温度

发布时间:2025-09-05 23:24:11  浏览量:2

在五台山的青山绿水间,一场以传统文化为底色、以人生百态为脉络的沉浸式演出《又见五台山》,自2014年首演以来,为来自各地的观众呈现了震撼心灵的视听盛宴。在这部剧的背后,是一群与五台山结下深厚情缘的演职人员——他们用十余年光阴深耕舞台,以执着传递着五台山文化的根脉,用日复一日的付出诠释着不凡的价值。

下午1点20分,距离第一场演出还有一个小时,剧场已悄然苏醒。控台老师们在后台仔细调试着灯光音响设备,测试着360度旋转舞台的机械性能;舞台角落的暗影中,演员们正在静心做着热身动作;剧组的扩音器里时不时传出编导老师的提醒声:“注意表情要庄重而不失温和,手势要舒展自然。”整个剧场仿若一台构造精密的机器,每处发条和零件都在有条不紊地运行着。这种专业和严谨,正是《又见五台山》演出品质的保证。

“我们不是在演戏,而是在讲述五台山的故事,讲述每一个观众自己的故事。”这是《又见五台山》总监助理贾瑞常说的一句话。从2014年的首批演员到如今的总监助理,他已在舞台上走过了11年。从群众角色到助教、再到创排12个台本的入场戏剧表,他始终将“理解五台山文化”作为创作核心。

“我们的演员当中有专业学表演的,也有业余的爱好者,他们每个人都是五台山文化的传播者。”贾瑞介绍,今年改版的入场表演中,12个戏剧台本通过“人生各场景片段”的细腻刻画,让观众瞬间产生代入感。他和老师团队带着演员们翻遍《五台山志》等相关书籍了解五台山文化和历史,在景区开展采风活动,观察凡人凡事……从清晨看山影与晨光交织,到细细聆听寺宇晨钟暮鼓,再到耐心蹲守观察僧侣的步履如何与山风同频。他们将这些细节转化为舞台上的舞蹈、手势与台词,有时甚至为一个手势的弧度争论到深夜。“听到观众说,走出剧场后,心里的压力就减轻许多,我们会感到很欣慰,因为这正是我们想通过表演,为观众传达的一种对人生‘释然’的态度。”

在贾瑞看来,《又见五台山》当中的表演动作虽然是固定的,但演员的潜力和创造力却是无限。他们不断探索新的排练方式,通过观众反馈优化细节。例如,他发现某场戏中演员状态不佳,第二天上午会专门加练,用“情景复盘”帮助其找回角色灵魂。若发觉灯光节奏与演员情绪不匹配,便连夜和控台老师沟通调整参数。“每一次改进,都是为了让观众更了解五台山文化。毕竟五台山的雄宏,不在海拔,在它装下了千万人的故事。我们得把这些故事揉进骨血里,才能让观众在舞台上看见自己与山的联结。”

如果说舞台是文化的载体,那么演职团队的服务便是文化的温度。自今年起,每逢下雨天,《又见五台山》剧场都会启动应急机制,无论是剧场入口、停车场,还是剧场内部通道,工作人员总会第一时间将雨衣分发到游客手中,确保每位游客都能安心观演。“大爷,您慢点,我帮您把帽绳系好!”“小朋友别淋湿了,雨衣给你套上!”在雨幕中,这样的声音此起彼伏,动作麻利又细致。

“以前游客因淋雨错过演出的情况时有发生,今年我们提前储备了应急雨衣,确保无一遗漏。”总经理白旭寰介绍,这一举措是团队今年服务升级的重要部分。除了雨衣发放,演出前的无障碍座位安排、文化讲解、入场引导等服务都在持续优化。“站在五台山的土地上,我们不仅是艺术的传递者,更是温暖的播撒者,我们的每一次微笑、每一次援手,其实都是在为五台山的‘温度’加分。”

《又见五台山》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这群与五台山结缘的演职人员,在用热爱与坚守,讲述着属于这片土地的故事,在光影流转间,让每一位观众看见五台山,看见自己,也看见那份跨越时空的宁静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