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天鹅湖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数字浪潮下AI与艺术的共舞:高世名谈创造主体性与“以幻解幻”之路

发布时间:2025-09-06 02:04:38  浏览量:1

在数字技术深刻改变艺术生态的当下,人工智能与人类艺术的协同演化已成为不可回避的文明命题。中国文联副主席高世名近日在访谈中指出,艺术的核心使命在于技术浪潮中守护人类创造的主体性,通过重构创作范式突破消费主义与算法统治的双重困境。

高世名将AI比作现代社会的"电能",强调其不可逆的渗透性。他指出,当前技术革命已进入临界点,互联网压缩时空距离,AI实现数据智能处理,两者共同催生出虚实交融的"多重平行世界"。这种变革不仅改变生产方式,更重塑着人类的社会关系与心灵体验。在他看来,艺术不应与AI对抗,而应通过协同创造开拓新的能力维度。

针对"艺术是否会被AI取代"的争议,高世名直言问题本身存在认知偏差。他以文艺复兴为参照,指出长三角地区已具备经济发达、文脉深厚、科技昌明等要素,完全可能孕育新时代的文艺复兴。其中,互联网对应"世界的发现",AI指向"人的再发现",两者共同构成当代艺术最重要的实践场域。

在具体创作层面,高世名提出"历史汪洋"的集体创作理念。通过AI技术,艺术家可与古今中外的创作主体实现"共时性对话",这种跨越时空的协作并非简单复制,而是构建多元共生的可能世界。他特别强调"洞天计划"的实践价值,鼓励个体创造风格各异的数字世界,最终形成如万花筒般的多元宇宙,以此对抗单一化的算法统治。

面对AI生成内容(AIGC)的同质化问题,高世名区分了"AI for art"与"AIGC"的本质差异。前者强调艺术家的主体性驾驭,后者往往陷入自动化生产的窠臼。他以某艺术家创作的达利风格视频为例,指出当技术从短视频扩展为完整世界构建时,才能真正实现艺术生产的革新。这种创造不是对现实的模仿,而是通过符号形式进行的"创世纪"实践。

在艺术接收端,高世名警惕技术带来的"被动消费"陷阱。他引用网络音乐榜单现象,指出当AI生产与平庸创作难分伯仲时,真正的危机在于人类创造力的萎缩。艺术的价值应体现在激发个体的生产性存在,使每个人都能成为能动创造主体。这种转变需要突破算法时代的生产者被生产、消费者被消费的悖论。

对于非人类主体的感知探索,高世名提出"以幻解幻"的应对策略。他以摄影师朱朝晖的《新美国人》系列为例,说明艺术家可通过精准把握视觉语法,在模仿中注入个人见解,实现技术媒介与主体创造力的平衡。这种创作不是沉溺于既有幻觉,而是主动操作梦境,在虚实交织中保持批判性距离。

在方法论层面,高世名强调"深读"的现实践行。面对数据世界的表层喧嚣,他主张通过结构性穿刺触及技术底层动力机制。这种阅读不是对信息深度的追求,而是对生活本质的把握。正如鲁迅在《墓碣文》中描绘的"于天上看见深渊",艺术家需要穿透数字表象,在虚实叠合的世界中寻找创造的裂隙。